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2年第4期
未来汕潮揭同城化发展的总体构想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3-01-21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未来汕潮揭同城化发展的总体构想

■ 林遍青

    全面实现汕潮揭同城化,要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和《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为指导,按照互惠互利、各方共赢的原则,通过实施区域创新战略,强化基础设施体系联网,推动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促进社会事业联手合作,以及民生公共服务共同推进等“多方面对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理顺区域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工合理,破除行政壁垒,保障要素充分流动,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彼此之间互为市场互为腹地,交通设施相互贯通,城镇连绵发展,产业关联互补,市场交流无间,从而产生1+1+1>3的效应。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实现“十年大发展”目标。通过实施同城化,推进三市紧密协作,努力把汕潮揭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转型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的示范区,对台经贸合作的重要区域,协调发展的潮汕城镇群和宜居宜业的潮汕优质生活圈。
    (一)规划同城化,形成协调发展的潮汕城镇群。在广东省《粤东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重大规划的基础上,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切入口,提升汕潮揭“金三角”地带的携领功能,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完善各项规划。做好汕潮揭同城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协调,在线面规划、块带规划、点的规划上,按照自然地域的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功能分区,加强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对接,形成若干专项完整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使汕潮揭同城化向纵深发展。
    ——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要建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建立共同发展的城市功能区和产业集聚区。强化汕头市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体现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形成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效益农业基地。潮州市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滨江临海城市,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临港产业集聚区。揭阳市按照“粤东水城”的要求,建设成为山海工商城市,能源石化及制造业基地,粤东航空物流基地。
    ——统筹产业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合理划分空间功能,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促进同城化进程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沿海工业经济带。范围西起揭阳(惠来)石化基地、汕头南部工业经济带,东至潮州临港产业集聚区等粤东沿海地区,共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力争成为我省新经济增长带。规划块带结合(产业园区和沿海工业经济带、休闲旅游产业带)的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谋划和引导产业功能布局。
    (二)产业发展同城化,构建具有潮汕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优化提升同城化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为核心,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协作配套、有机联系、特点鲜明的产业集群。推动重点产业对接,推动各产业链的相互延伸,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大项目和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汕头要发挥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汕头高新技术开发区、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作用,优化临港工业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石化中下游、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改造提升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加工机械等产业;加快发展“中国锆城”、金刚特种玻璃等高新技术产业。潮州要发挥潮州经济开发区、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园区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潮州港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生物环保等产业。揭阳要以揭东经济开发区、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揭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充分利用沿海沿江区位优势,集约发展石化产业,努力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大力引进重大装备项目,重点发展模具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推动产业适度重型化。
    ——提升传统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合理进行产业分工,打造拳头产品,培育名牌企业,增强特色产业国际竞争力。汕头要做强做大“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等区域性品牌。潮州要发挥“中国瓷都”品牌效应,着力建设陶瓷创新基地;发挥“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和“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品牌效应,努力打造全国婚纱晚礼服的设计中心、制造中心和时尚发布中心。揭阳要做大做优医药制造、翡翠玉器、五金塑料、食品饮料等传统特色产业,努力打造氨基塑料、中药饮片、五金不锈钢制品、纺织服装、模具、玉器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发挥各自优势,突出重点。汕头市积极发展区域总部基地,加快建设粤东地区商贸、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成为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城市,打造国际有名、国内一流的海滨新城。潮州市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挖掘和展现本土文化独特魅力。揭阳市依托潮汕机场和临港优势,完善铁路、公路、空港、海港相互连接配套的综合现代物流业体系,加快建设区域空港物流中心。
    ——着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海陆统筹、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大汕头湾区建设,构建跨行政区域的海洋经济新格局。将汕头打造成为粤东地区海洋经济中心。发挥海洋资源优势,联合开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攻关。拓展在水产苗种培育、远洋捕捞、滨海旅游、水产品加工业等方面的合作,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基地。
    ——推动旅游业发展。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共同策划推广潮汕旅游形象,共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策划推广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潮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建立区域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协调联系,及时发布旅游资讯和动态信息,推介潮汕旅游景点和线路。致力建立各市旅游车辆往来畅通的“绿色通道”,实现三市无障碍旅游。
    ——强化对台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对台贸易,依托现有台资企业,扩大对台经贸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台湾地区在经贸、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领域合作。全力办好汕头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和潮州(饶平)台商投资试验区,把汕潮揭建设成为广东承接台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三)基础设施同城化,形成潮汕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是同城化的基础,要发挥汕头作为粤东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利用揭阳作为重要交通节点的区位条件,整合空港、海港、河港(航道)、城际轨道、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与枢纽,形成对外强化辐射、对内协调通畅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整合现有资源与设施,实现交通同网、市政同建、信息同享、运输同治、港口同群。
    ——完善交通网络。推进三市高速公路项目,改善区域内外通道交通联系,提高粤东地区国省道干线公路的通行能力,打通交通“经脉”。谋划并适时启动粤东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覆盖潮汕三市的城际交通网络。加强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及主要交通节点的衔接,形成多层次交通枢纽紧密联系、多元交通方式、综合方便快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粤东沿海主要港口、机场、铁路站场等运输枢纽30分钟内连通高速公路的目标,打造潮汕地区一小时交通网。
    ——规划建设潮汕组合港。进一步拓宽视野,通过市场化机制,整合粤东港口资源,探索建设潮汕“组合港”模式,明确区域内各港口的功能定位,统筹推进规划建设和运营,形成港口功能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港口群突出汕头港区为主枢纽港的定位和功能,潮州港、揭阳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港口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加强交通枢纽和集疏运系统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条件。
    ——实施智能化管理。整合三市城际客运资源,推进交通服务同城化,按照统一车型、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方式,开通三市间设置若干个站点,实现城际客运大公交化运营,逐步实现城际间公共交通“一卡通”。稳步推进区域内车辆通行费年票互认互通,统一各种路桥收费,降低出行成本。
    (四)文化事业同城化,形成潮汕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种综合国力的体现,当代国家的竞争、城市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潮汕三市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必须形成合力,打造全体潮汕人的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全体潮汕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保护和开发潮汕文化资源。建设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共享,共同申报建设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快整合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扩大潮汕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文化产业合作。增进区域媒体合作,加强对外宣传合力,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建立文艺演出交流机制。构建文博、图书信息共享平台,增进区域媒体合作,以汕头为基地组建粤东文化传媒集团,探索建立地区性综合电视台及综合门户网站。增加潮剧发展资金投入,加强潮剧演艺人才培养,以广东潮剧院为龙头,整合潮州、揭阳等地潮剧演出团体,联合向海内外推广精品剧目。
    (五)公共服务同城化,共建潮汕优质生活共享区。按照大都市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推动三市间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提高潮汕地区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
    ——实行生活服务价格对接。重点加快推进通信资费服务同城化,取消区域内部长途漫游资费,实现电话同网同费,电视信号网络全覆盖。逐步实现旅游、文化等价格的对接,老龄人和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对象进公园、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风景区可以凭证互免门票,逐步推进电、水等资源价格同网同价。
    ——加强医疗卫生合作。推动三市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规划配置,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理和重大传染疾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重大危重病人救治机制、三市院前急救指挥联动协作机制、医学学术交流合作机制、医疗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利用和急救网络联通。依托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三市内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
    ——推动教育发展。积极开展三市教师队伍交流与培训的合作,加强职业教育招生、实训、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学生交流,实行高中考试招生统一命题,跨区择优录取。推动高校合作,不断提高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的办学水平,打造一批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骨干职业院校。共同探索与台湾开展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合作交流的有效模式。
    (六)社会管理同城化,共同营造潮汕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完善潮汕地区公共社会事务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制、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等领域的探索,协力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共同营造潮汕地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实施环境保护一体化。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联合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维护区域“山、水、城、田、海”的自然空间格局,加强对各类河口和海岸湿地的保护。规划建设粤东地区绿道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开展对韩江、榕江、练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防止跨区域的污染问题出现。
    ——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消除三市行政分割,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着力推动产权、技术、投资资本、信息、商品(生产资料、消费品)等要素在三市间的多向流动,在市场准入资质、标准、检验检测平台、认证等方面互认。实行统一开放的审批项目、优惠政策、市场准入的标准统一,防止和减少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共同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建立紧急事务协调处理机制。加强三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特别是在治安、疫情、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应急协作共管。加强在打击各类犯罪、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合作,协力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营造公开、公正的法制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潮汕投资发展。消除城市户籍限制,促进三市人口自由迁徙、子女求学、服兵役、谋职就业享受同城待遇。

    注:本文为2012年汕头市社科立项课题《同城化:汕潮揭三市振兴与崛起的战略选择》的部分内容。

(作者单位:汕头市委政研室,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