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2年第4期
民国的旧式文人和汕头孔教会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3-01-21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民国的旧式文人和汕头孔教会

■ 陈雪峰

首任会长王延康

    汕头孔教会的首任会长是王延康,黄梅岑对王延康的生平事迹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王延康,字少筠、樨筠,号约公,海阳(现潮安县)枫溪镇英塘乡人。先生先祖在乡业农,泯然无闻。至开基公迁居潮城,始学儒业。父亲筠史广文公,曾考取秀才,且成绩优异,清廷授廪饩,是以家声日隆,为潮人所钦重。
    延康先生生于清咸丰四年(甲寅1854),少时敏慧勤奋,于家教薰陶中,日习书三千字。十三岁参加童子试,名列前茅,补博士弟子员;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考中举人,年仅三十一岁。及后五次赴春帏,皆不克,遂绝意进取。先生家富藏书,四壁万签,潜研自乐。闲尝致力于二王(羲之、献之)笔法,而至“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神韵酷似,人争宝之,所得润格年逾千金。昔时潮州不少大商店招牌如百货公司吴祥记等即出自先生手笔。汕头八邑会馆聘先生为老师(顾问),年金达千元。
    而《汕头市志》人物录则载:王延康字稚筠,号约公,晚年自称约园主人,潮安县城人。为清光绪年间举人,拣选知县候用。光绪二十四年(1893),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他深表同情和支持。光绪二十七年(1901)吴道镕编纂《海阳县志》,他与陈占螯、戴清源等人任总阅,辛亥革命(1911)以后,他曾出任汕头市税务局局长、汕头商报主笔及汕头孔教会会长。
    王延康交游较广,“书文之暇,时与地方友人郑心经、饶若呆、郑耕石、陈梧卿、黄笠乡、黄雪亭等共享林泉之乐。”
    王延康是典型的旧式文人,在诗文、书法、音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据称,“王工诗文,文风朴实,……擅书法,通音律,精短笛,善昆曲。”
    另据黄梅岑称:《海阳县志》篡集有年,因负责者调动、迁徙,历时数载,至光绪二十四年始定稿,中间主事者因慕先生之才,熟识地方掌故,特邀先生与陈占鳌、陈锡祺等诸乡贤为“总阅”。
    王延康设立汕头孔教会的初衷,在于改变时代风气、重兴儒学,黄梅岑谈及王延康在汕设孔教会的缘故,
    辛亥革命,共和肇造,政制更易,风气变换,以西洋新学为用,崇尚欧风,摈斥旧学。先生毅然奋起,强调以礼义教诲后生,且以名教纲常为立身行己之道。并于汕头市设孔教会,附办学校,另派杨雪立先生到海外募捐,筹建学校。当日南洋各方人士多钦仰王、杨二先生文名,乃予大力支持,遂于汕头购地建校,即后来之“时中中学”。
    而王延康作为汕头孔教会首任会长,也确实对孔教会活动付出巨大心血,以至于操劳过度而逝世:
    民国十五年(1926)汕头建校事方在进行,先生事繁,各处奔走,已感不适,时又近孔诞,复全力筹备、指挥拜奠各事,更疲累不堪。越日回潮,竟一病不起,药石罔效,不幸逝世,时年七十二岁。

国粹学校负责人杨雪立

    杨雪立是王延康的友人,他曾受王延康委派,到海外募捐。孔教会成立之初,杨雪立可以说是会中仅次于王延康的第二号人物。孔教会最重要的事业当属附设国粹学校,查1925年《国粹学校职教员一览表》,当时王延康担任校长兼教员,杨雪立担任教务主任兼教员。王延康逝世后,杨雪立接替孔教会会长的职务。
    《潮汕名人词典》载:杨雪立(1976—1956),海阳人,字敬师,号雪道人,光绪贡生,1920年在汕头创办国粹学校,后称时中并任校长。抗战时期,学校屡迁,校长与同学备受艰辛而学业不废,后任汕人大特邀代表,省文史馆员。
    国粹学校以孔教会后座为第一校外,另租同平路光华桥边新建巨屋四座为第二校舍。学制分高级、中级两部,均二年毕业。以经学、国文、公民学为主要科,史学、哲学、英文为普通科。投考各生要试验国文二篇,高级生添试英文。并要求投考各生须有下列各项之诚意及性质:(一)重道尊师;(二)纯谨朴实,无他嗜好;(三)共负明道之责;(四)专心向学,勿敢作辍;(五)无传染疾病。
    时中情况较为复杂,潮汕沦陷期间,时中初迁潮安,再迁丰顺,又迁揭阳、潮阳溪尾乡。抗战胜利后,时中迁回汕头市,1950年,时中和大中中学、同济中学等3所私立学校合并为联合中学,1953年8月,改名为公立汕头市第四中学(初中)。
    另外,民国时汕头的“孔教会谜社”也由杨雪立创立,“孔教会谜社”规模在潮汕地区民国谜社中最大,活动正常,每年孔子春秋两祭,均在孔教会和附设学校搭棚开猜。据老辈人回忆,祭孔仪式举行之后,就起鼓开猜,一连10多个钟头至晚间才歇鼓。猜者观者人山人海,是汕头一大盛事。此活动坚持多年,于抗战时期汕头失陷而被迫告停。

《铎报》编辑主任温丹铭

    温丹铭和汕头孔教会的关系主要有二方面:担任国粹学校的教员;并在汕头孔教会所编的《铎报》上,发表不少文章,阐述他对孔教的见解。可以说,温丹铭是汕头孔教会的重要理论家。
    温廷敬(1868—1953),字丹铭,今百侯镇白罗村人。少年时聪颖勤学,识见过人。光绪十五年(1889)得广东学政樊恭熙赏识,录为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其时学子多攻读帖括之学,而他独致力经史互证,无意科名显世。旋进潮州韩山书院,从院长温仲和游,为学益进。后值丘逢甲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仲和、廷敬均受聘为教习,他主讲中国历史,以经世致用之学教导学生。在其教导之下,成就卓著的有潮安饶锷、兴宁饶景华等。
    光绪二十八年(1902)何寿朋在汕头创办《岭东日报》,聘他为主笔,有顺德黄节在上海国学保存会刊行其所撰《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于客家及福老语系多有谬解,他乃撰文举实驳正。他一生曾四次参加编修地方志,除致力省、县志之修篡外,复悉心研究殷周吉金文字,择其可与经史互证者,详为阐释,著《经史星文证补》一书,分载于《广州学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职于广东省文史馆,1953年病逝于广州,享年85岁。
    《铎报》是汕头孔教会的理论刊物,该刊创于1924年,以王延康为总主任,温丹铭为编辑主任,而会所设于升平路孔教总会。《铎报》命名、宗旨、门类、选述、报费如下:
    一、命名:本报为宣传孔教,唤醒人心起见,故取仪封人称孔子木铎之义命名《铎报》,非敢谓代圣立言,亦聊尽发聋振聩之责云尔。”
    二、宗旨:本报言论必折衷孔子,虽见仁见智,见浅见深,容或有异词之处,要必以孔教为归,苛不背于道,有益于世者,绝不拘守成见,悉予甄录。
    三、门类:本报首通论,次专著,次演讲,次文艺,次附录,次函件,次纪载,终焉。通论、专著、演讲三门,必专阐教义。文艺、附录,则采择较宽,惟亦不载离经畔道之言与佻薄浮华之作。
    四、选述:本报选述,除聘专员外,凡热心投稿者无不欢迎,苟合本报宗旨及不犯报律,自当陆续采刊,不送润金,且得酌为修改,原稿刊否,恕不奉还。
    五、报费:本报非营业性质,惟为推广及持久起见,除分赠会员及近地各学校、各机关外,其次取阅者,每册收回纸印费一毫。
    据笔者所知,《铎报》一共四期,出版时间为1924、1925年。以第二期为例,《铎报》封面写着:“中华邮政特许持号,认为新闻纸类,孔圣万岁”等字样,而本期主要载有:温丹铭《论孔教救世之精神》、陈筹《孔教与新教育》、蓝渭滨《孔教浅说(续前完)》、章炳麟《救学弊论》、陈筹《清广东水师提督方公照轩传》、温丹铭《改葬宋芷湾先生墓募疏》、郑干生《烈妇张德传》、王约公《读孔教通论寄温丹铭先生》。

组织潮州大学的林仔肩

    和汕头孔教会有较大关系的另一人物是林仔肩。
    林仔肩,广东省澄海县南砂乡人。是科举制度末期的一位生员;又是金山书院的第一批学生。林仔肩原名梁任,乳名春根。他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家庭世代务农,有昆仲五人,仔肩排行第三。长大后主持乡政,乡人又以“三爷”称之。
    林仔肩是一狂生,当康有为、梁启超倡言变法维新时,林仔肩也在揣摩时政之改革,他一听到康梁之主张,大声叫好。后衡量时政,认为救国之道,莫如教育之振兴。因而与丘逢甲、杨守愚等人,于汕头市创办汕头岭东同文学堂,作育人才。旋又感到教育更宜由基础致力,方为根本。遂于澄邑林族各乡村,分别倡办忠烈、报国、爱国等10余所学校。
    据1925年2月5日汕头《公言日报》载:1925年2月4日下午2时,潮人林仔肩等在汕头市孔教总会发起组织潮州大学,成立筹备处,公推林仔肩为筹备处主任,方云汉、吴子钧、杜实珊为副主任。会开了,计划也有了,后因经济碰到困难,也不了了之。虽然如此,但这却成为潮汕倡办大学的先河。
    林仔肩生于封建社会,接受儒家的教育;他在封建社会的晚期,又受到旧民主思潮的洗礼,因而思想存在着复杂性。据称,林仔肩后担任汕头市孔教会会长,倡修学宫,创设演讲会,这些都符合他的儒生的本色。
    除了以上诸人,和汕头孔教会有关的旧式文人还有范家驹、陈培玉等。
    以下是1925年汕头孔教会附属国粹学校的教职员一览表  ,以供参考:

    在上表中,可以看到,教员清一色是清末举人或贡生,这些人进入民国后,在思想上依然保留儒生的特点。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旧式文人在潮汕地区大量存在,他们是促成汕头孔教会出现的最重要社会力量。孔教会的活动包括了建孔庙、办学校、祀孔子,出版刊物,等等,旧式文人是支撑这些活动进行的骨干力量。

(作者系中山大学史学硕士,自由撰稿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