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监测报告
■ 陈 恳
最近,市委陈良贤书记在今年全市首季经济分析会上强调,汕头要全力补短板、促转型、求突破,实现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排位提前。为此,本文利用省统计局的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创新驱动、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六大领域共39个指标,能够客观科学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状况,具体见附表),运用综合指数方法,对2010-2015年汕头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进行深入监测。
一、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总体特点
几年来汕头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总体上有了较大提高,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创新驱动、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六大领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民生领域、资源环境和产业升级三大领域获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创新驱动等领域的相对薄弱环节。
(一)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总体大幅提升,经济增长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民生改善、资源环境、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四大板块的强力推动下,经济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总体大幅提高,总指数由2010年的63.7%提高到2015年的72.6%,5年间提高了8.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了1.78个百分点,提速明显加快。这表明,尽管2014年和2015年我市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反弹,但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质量方面却取得明显进步,新常态下我市经济发展的后劲更加坚实,经济发展的步子更加扎实,经济发展迈入了良性发展轨迹。
(二)反映总体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六大领域均有不同程度提质增效,但发展步伐与成效参差不齐。
1、从六大领域5年来提升幅度上看,结构优化指数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指数年均提升2.5个百分点;质量效益指数年均提升0.2个百分点;创新驱动指数年均提升1.8个百分点;民生指数年均提升4.0个百分点;资源环境指数年均提升2.9个百分点(见下表)。
2、从六大领域提升幅度大小的排位情况看,提升幅度最大的是民生改善指数,反映出该领域取得相对最好成效;提升幅度排第二、三、四位的是资源环境指数、产业升级指数和创新驱动指数,反映出该3大领域取得相对较好成效;提升幅度排第五、六位的是结构优化指数和质量效益指数,反映出该两大领域取得相对一般成效(见下表)。
(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各占四分之一,优劣形成鲜明对照。
1、十大优势指标发展态势十分喜人,彰显其巨大潜力和引领作用。经分析,在我市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9个指标中,有10个指标的指数均超100%(即实际值与标准值之比均超100%),表明这批指标的实际值已经超过最佳理想值,成为我市最明显的优势指标。这10个优势指标占到全部指标(39个)的四分之一强、有效地带动了总指数及相关领域指数的提升。其中:表现最强的优势指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其指数均超200%;表现较强的优势指标有土地产出率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其指数均超150%。
2、十大劣势指标发展态势严重偏弱,暴露其发展的滞后性和问题的严重性。经分析,在我市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9个指标中,有10个指标的指数不足50%(即实际值与标准值之比不足50%),表明这批指标的实际值不足最佳理想值的一半,成为最明显的劣势。这十个劣势指标占到全部指标的四分之一强,成为严重拖累汕头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短板指标。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银行贷款占比和万元GDP技术市场成交额,其指数均不足3%,成为最大短板和最大拖累。
二、各领域发展情况分析
六大领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具体发展情况各异,但其具体指标发展态势不一,多数指标呈现积极变化。
(一)结构优化领域
着力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走向同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经济在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7︰53.0︰41.3逐步调整为2015年的5.3︰51.7︰43.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0.3%,是我市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的突出表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由2000年的48.19%较好地缩减为2015年的43.48%,反映出三次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就业的能力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2、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GDP中居民消费支出比例有所提高,由2011年的51.19%提高到2015年的51.94%;区域消费结构更加优化,以城镇消费为主导的同时农村消费持续旺盛,非中心城区消费方兴未艾,而且消费潜力巨大;传统消费成倍增长,信息消费、假日消费、旅游消费等新兴消费长足发展。
3、一般贸易地位逐年提升,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贸易方式明显优化,一般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比重由2010年的68.5%优化提高到2015年的82.5%。出口产品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例逐年提高,外贸出口逐步从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制成品转变。
4、区域发展差距日益缩小并且趋向协调,区域结构不断优化。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部署,各区县积极抢抓发展新机遇,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由2010年的0.35较好地缩小到2015年的0.34,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5、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结构不断优化。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城镇化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68.5%提高到2015年的70.2%。
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战略、扶贫开发“双到”政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得到落实,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06较好地缩小到2015年的1.87,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产业转型升级领域
积极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现代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1、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加快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稳步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稳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有不同程度发展。工业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不断增强,龙头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上市公司日益增多,光华科技、天际电器和邦宝益智等先后成功上市中小板和主板。
2、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几年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0%,比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形成了以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房地产、物流和金融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信息化服务能力空前增强,数据服务走在全国前列,连续四届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互联网普及率和家庭宽带用户普及率等指标均居粤东西北12市第1位。
3、新型消费业态方兴未艾,消费型态不断升级。传统消费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时尚化、高端型消费不断涌现,网络消费、汽车消费方兴未艾,推动了消费模式的升级和消费型态的转型。“互联网+”迅猛发展,我市成为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粤东唯一入围50强的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市拥有淘宝村44个,列全国地级市第4位,全省第1位。成为粤东唯一跻身“中国质造”首批上线的产业带城市。网上零售额高速增长,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法人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111.9%。5年来私人汽车迅速普及,仅限额以上法人单位汽车零售额年均增长就高达17.3%。
4、文化产业走向新兴高端,经济贡献率领先全国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1位。文化产业集聚凸现,全市文化产业走向产业集群化、企业配套化、产品链条化,形成动漫玩具、光盘音像、印刷、文具等四大聚集度较高的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走向新兴高端,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动漫游戏、传媒出版、文化会展、演艺娱乐等新兴高端文化产业集聚区日趋壮大,文化创意平台日趋活跃,新兴文化产业交易日趋畅旺。
(三)质量效益领域
从过多依靠劳动力低成本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注重质量型与差异化市场竞争,不断强化质量效益型发展。
1、总体增加值率平稳增长,第三产业附加值和投入产出效益好于第二产业。5年来总体增加值率基本保持在30 %至32%的区间,呈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各产业总体投入产出效益稳健提升,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情况。
2、总体劳动生产率逐年显著提高,第三产业效益优势突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每人50186元逐年提高到2015年的每人77608元,表明我市全社会每个从业人员平均所创造的GDP逐年不断提高。测算表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最大(是第一、第二产业的8.1倍和1.1倍),且年均增速最快(年均增长10.6%,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10.1%和6.1%),说明第三产业单位劳动力投入所创造的GDP最多,增长势头最好,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最可靠力量。
3、土地产出率大大超过了最佳理想值,单位建设用地创造GDP的能力和效益持续大幅增强。土地产出率由2010年的每平方公里0.55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0.84亿元,大大超过了土地产出率指标的最佳理想值(每平方公里0.484亿元),土地产出率指数由2010年的113.2%迅速提高到2015年的173.7%。表明了几年来我市创新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土地利用价值和产出效益得到快速提升,用地创值和用地收益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4、市场主体微观效益总体较高,创税能力和财政贡献总体向好。2015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4万户,是粤东四市总和的一半左右。这些市场主体进一步向第三产业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成为我市获取较高增加值率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载体,也成为我市GDP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5、连续走低的物价水平和能耗水平,助推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几年来我市通货膨胀率呈逐年持续下降态势,物价水平总体涨幅在3%以内;5年来我市单位GDP能耗也是逐年下降。
(四)创新驱动领域
着力打造改革创新高地,创新驱动加速发展。创新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创新金融服务工作,创新对外交流合作模式,打造科教创新合作重大平台,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
1、科教创新合作重大平台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为“产学研”一体化开拓了广阔空间和美好愿景。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规划建设,中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正式成立以及中以航空产业园项目的战略性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为我市打造科教创新合作重大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融入生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走上“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开拓了广阔空间。
2、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有效撬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大型企业、骨干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活动的积极开展,呈现出“大企业大研发”的良好发展态势。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项目达557项,比2010年增长90.8%;投入R&D经费达到10.07亿元,比2010年增长105.1%。全市骨干企业的积极研发有效助推了产业升级,R&D投入强度达到1.6%的较高水平。
3、科技创新投入强度持续增大,为创新驱动注入动力源泉。2014年全市R&D经费投入11.3亿元,4年来年均增长18.6%,总量列粤东西北12市第3位以及粤东4市第1位;R&D经费占GDP比重也由2010年的0.50%提高到2015年的0.75%;科技经费财政支出比重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银行贷款比重也有所提升。
4、科技创新成果日益增多,R&D成果转化成效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84件,比2010年增长31%,是粤东其他3市总和的2倍;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30件,是我市2010年的2.11倍,比粤东其他3市之和还多44件。规上工业企业的专利成果突出,新产品开发项目及其开发经费逐年递增,新产品产值达到160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五)民生改善领域
积极实施一系列稳定就业、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民生投入,健全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成果更好普惠民生,总体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1、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导向,实现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2015年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38.5万人,比2010年增长0.2%。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2.75%下降到2015年的2.45%。稳定的就业形势促进了从业人员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快速提升,2014年人均工资达到4.6万元,比2010年人均增加了1.8万元,增长幅度高达65.6%,居粤东4市首位。
2、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例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5年来我市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呈逐年提高态势,由2010年的44.25%提升到2015年的50.19%,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由2010年的48.80%提高到2015年的56.86%,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3、人均可支配财力较快增长,民生投入与社会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全市人均可支配财力由2010年的1369元迅速提高到2015年的2366元,增长72.8%。财政对民生投入的倾斜力度前所未有。2015年各项民生支出达到210.45亿元,比2010年增长166.6%,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64.9%提高到75.3%。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由2010年的17.76%迅速提高到2015年的92.45%。
4、恩格尔系数保持不断下降的良好趋势,居民生活质量和小康程度明显提升。恩格尔系数5年来呈现了良好的持续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48.54%逐年下降到2015年的39.80%,表明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消费逐步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居民生活质量和小康程度明显提高。
(六)资源环境领域
不断加大城乡环境改造投入和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环境得到深度改善。
1、加大城乡建设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居民生活便捷性大大提高。2015年我市营运公共汽车1147辆,居全省中上游;营运线路总长度2502公里,比2010年增长28.5%。实现潮阳、潮南行政村自来水覆盖率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90%以上、农村饮用水质合格率90%以上。
2、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由2010年的41.90%逐年提高到2015年的83.16%,年均提高8.25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数由2010年的64.40%逐年提高到2015年的92.50%,年均提高5.6个百分点。
3、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宜居愿景更为美好。2015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重达到93.7%,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由2010年的30.1%提高到2015年的3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04%,比201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作者单位:汕头市统计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