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华侨试验区文化建设出谋献策
——“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文化专题研讨会”综述
今年9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华侨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侨”为特色的试验区,也是唯一一个冠以“文化”的试验区。如何办好华侨试验区,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构建面向全球华侨华人的聚集创新平台,市文广新局、市社科联和汕头特区晚报10月10日联合举办“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文化专题研讨会”,有来自潮汕三市和省内其他地区的在华侨文化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共三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文化”这个中心议题畅所欲言,就如何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办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提出不少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期望为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规划建设华侨试验区提供决策参考。现将主要意见和建议归纳如下:
一、大力推进试验区建设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有效结合
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林伦伦提出:试验区应为国家“海丝”战略作出贡献。要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设立和建设融入国家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宏图中,“经济”和“文化”要相辅相成,“文化”本身也可以搞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例如汕头市的华侨文化,或曰“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远比江门(碉楼文化)丰富,有从唐宋到现代的海洋港口遗址:澄海的程洋岗、樟林,还有汕头港,有海上武装商团的遗址,有汕头旧海关博物馆,有汕头开埠文物陈列馆,有“四永一升平”的小公园华侨文化圈,有陈慈黉故居、前美村等大批的华侨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量的侨批世界记忆遗产,加上潮汕的美食和特产。只要有效地组织,科学地规划并加以建设管理,就能组成华侨文化旅游链条,做成旅游文化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汉初建议:在试验区内设立“海丝”文化博览中心。以该博览中心为载体,通过设立“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品展览会”等,以及在汕头大学设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在我市组织成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会,从而大力推进汕头“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研究和现实文化建设。要做到这一切,汕头必须大力引进人才,引进外脑,让创新人才成为华侨试验区的主持者、主导者。
二、充分调动全球潮汕籍华人华侨的资源和力量参与试验区建设
汕头大学原党委书记、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黄赞发提出:利用宗亲纽带,扩大试验区知名度、影响力。建设华侨试验区要放宽眼界,只要愿意跟我们合作的华侨华人,都要欢迎他们前来参与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大胆利用宗亲组织,联络在外的华侨华人回国参与建设华侨试验区。之外,还提出了在园区内规划建设异国风情特色街区、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创办华侨出版社、创办华人影视城等多条建议。
汕头市委副秘书长陈烈丰提出:深化华侨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重点做好几代华侨华人的工作。要逐步开展有关华侨文化的基础性、综合性专题研究,深化华侨在汕头城市形成发展中关键作用的认识。要积极拓宽“侨”的视野,不但要做好老一代侨胞的工作,更要做好华裔新生代的工作,要善于利用好上级侨务部门、侨联团体、海外华人社团、华文媒体等多方力量做好华侨工作。可以策划举办华侨文化论坛等途径,积极搭建各种“侨”文化研究交流合作平台。
汕头大学《华文文学》杂志副主编庄园提出:通过了解当下海外华人心态来办好试验区。要认识到海外华人因居住环境和社会氛围所产生的文化和认同上的“异化”,进行换位思考,深入了解海外华人的文化需求和观念,才能被认同被接受,才能吸引更多海外华人华侨参与到试验区的建设中来。另外,还提出“华侨试验区”在文化出版上争取与境外做一些开拓性的出版项目,出版有影响力的华人著作。
三、加强华侨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华侨特色文化品牌
市委原副秘书长、汕头市台港澳经济研究会荣誉会长刘锦庭建议:规建“国家华侨大观园”,实现不出国门买洋货。可以将建设中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扩大规模、完善规划,不局限于潮汕历史文化,而应面向全球海外华侨华人,建成“国家华侨大观园”。通过在“华侨大观园”里设立各国特色的“侨”文化展馆、向国务院争取给予园区内进口销售的洋货享受零关税的政策支持、在园区内开辟各类特色一条街、设立国际华侨会展中心、创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多个项目,使之成为我市有影响力的华侨特色文化品牌。
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原主任、市关工委副主任蔡述彪提出:通过举办“四大文化节”,推动海内外人文交流。从华人华侨的文化情结入手,通过创办由“潮汕美食节”转型升级而成的“汕头国际美食节”、以潮汕名人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特殊地位为基础的“汕头国际电影节”、由“国际潮剧节”升级形成的“汕头国际戏剧节”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汕头国际音乐节”等“四大文化节”,由政府主导,社会化承办,实现长期稳定举办,办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动海内外人文交流。
汕头保税区党委原书记潘英豪建议: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加强实体性华侨文化项目建设。必须加强实体性的华侨文化项目建设,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深化人文合作,使试验区成为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如建设华侨博物馆、发展潮汕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举办华侨文化论坛、评选华侨杰出人士、落实和改革创新华侨政策等,都有助于增强华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有效提高华侨投资兴业的积极性。同时要以促进文化认同、文化融合为目标,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濠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陈坤达提出:突出以文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文化潮都”和世界潮人精神家园。在“硬件”方面,要有点线结合的潮韵景观,如“潮文化之旅长廊”、“潮汕印象”传统民居群、“潮地民间艺术集萃专门区域”等等。在“软件”方面,应以“节”来扩大潮文化的影响力,如举办 “潮汕民俗文化节”;以“会”来提高试验区的集聚效应,可举办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潮人艺术活动,如“音乐花会”、“学术研讨”、“文学笔会”及各种艺术展览等。另外,还可创办大型综合刊物《大潮之声》、投拍《舌尖上的潮汕》纪录片、出版《潮汕文化大典》、《潮人文库》,全力打造“文化潮都”和世界潮人精神家园。
汕职院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陈友义提出:推进文化开放和文化交流,打造华侨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一定要加大力度,推进文化开放和文化交流。以侨博会、潮联会、潮商会、潮青会以及国际潮剧节等国际性潮人盛会,联结四海潮人,联结全球华侨华人,协同创新,打造华侨特色文化品牌。以华侨文化为主导引领试验区的规划和建设,吸引全球华侨华人来试验区投资创业。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曾松龄建议:汕头应将融合华侨文化的小公园历史建筑提请“申遗”,大幅提升汕头的国际知名度。要从精神文化层面出发,跳出汕头来观察,邀请国家级专家来汕勘察评定,像“侨批”一样把小公园历史建筑申请成为国家级物质遗产乃至世界级物质遗产进行保护,成为汕头未来旅游的一张著名名片。同时,建议试验区要争取中央的文化政策落地,申请在华侨试验区中引进外国文化团体来汕演出的审批权以及刊物出版权等。
深圳保利剧院总经理曾若明提出:积极探索通过“民办公助”方式盘活建设高雅文化场所。建议汕头市政府将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列入补助对象,探索民办公助方式,每年按演出场次、档次给予补助,同时对剧场的硬件进行提升,才能适应未来文化活动的增加和高雅艺术引进的需要,将它打造成固定文化品牌的活动场所,增强汕头的区域文化中心地位和影响力。另外,还建议试验区内的文化交流可以借鉴深圳“世界之窗”、“欢乐谷”、“华侨城”的做法,在文化中融入娱乐、旅游的方式引入客流,并组织举办适当规模的“国际联欢文化节”等活动,固化下来后形成产业。
(整理:林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