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粤东地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研究报告
■ 汕头海关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10月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即“一带一路”构想)。“一带一路”是我国借用古丝绸之路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主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于粤东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中提升地位和影响力,在新一轮国家发展战略中形成新的区位优势,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东地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具备先行一步的优势条件
粤东地区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饶平的柘林港、潮州港、澄海的凤岭港、樟林港、汕尾的白沙湖港都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清代开放“海禁”以后,粤东海外贸易步入繁盛时期,以潮汕海商为代表的“红头船”成为清代海外贸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大批潮汕人、客家人伴随海外贸易的拓展漂洋过海远赴南洋谋生,长期的对外交流充分说明粤东的发展历程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密不可分的。
(一)从双边贸易来解读,日益密切的贸易往来、日趋紧密的贸易互补性,为深化双边经贸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海丝国家已成为助推粤东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自我国加入WTO、《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贸易协定以来,粤东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下简称“海丝国家”,指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以及中东、北非相关国家)贸易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据海关统计,2002年-2013年粤东地区与海丝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速18%,高于同期粤东外贸增速5.9个百分点(图1);今年1-7月,粤东地区与海丝国家进出口值已达233.9亿元。
图1:2002年—2013年粤东与海丝国家贸易情况
2.东盟对粤东外贸整体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据海关统计,自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启动以来,2013年东盟占粤东地区与海丝国家贸易额的比重已达62.8%,成为粤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图2)。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7月,汕头关区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累计受惠货值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0.78%,占受惠总值比重74.62%。以汕头市为例,目前东盟稳居汕头市第一大贸易伙伴,2014年1-7月汕头市对东盟进出口值达61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进口增长37.5%。
图2:2002年—2013年粤东与东盟十国贸易情况
3.双边贸易和实体经济的互补性较强,产业结构基本对接。进口方面,粤东进出口企业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的主要商品为煤炭和初级形状塑料,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主要商品为初级形状塑料、棉纱线和天然橡胶,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液化气,海丝国家现已成为粤东地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和重要的生产原料来源地。据海关统计,2010年-2013年,粤东地区自海丝国家进口煤151.5亿元,占同期粤东地区煤进口总值的52.2%;进口初级形状塑料122.5亿元,占同期粤东地区初级形状塑料进口总值的49.7%;进口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40.2亿元,占同期粤东地区液化气进口总值的57.1%;进口值超10亿元的商品还包括废塑料、电器及电子产品、棉纱线等。
以进口煤炭为例,粤东的潮州大唐电厂、华能汕头电厂、华能海门电厂、惠来靖海发电厂和汕尾红海湾发电厂每年约需发电用煤4千万吨;而2013年粤东自东盟进口煤已达847万吨,同比减少12.5%,占同期自海外煤进口总量的66.4%,其中近8成进口来自印尼,来自越南的进口量呈增长趋势;今年1-7月,自东盟进口煤282.9万吨,其中63.5%来自于印尼,自东盟进口煤占同期自海外煤进口总量的93.6%。
出口方面,粤东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服装、家具、箱包、鞋类、塑料制品及玩具)在海丝国家具有广泛市场和较强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一般贸易出口值中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42.5%上升至2013年的62.6%,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2002年的15.7%提升至2013年的16.4%,反映了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生产能力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据海关统计,2010年-2013年,粤东地区共向海丝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达623.1亿元,占同期粤东地区对海丝国家出口总值的60.3%;出口电器及电子产品97.9亿元、农产品83.8亿元、陶瓷74.9亿元。
(二)从地域特点来分析,粤东丰厚的侨乡资源、独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以及振兴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为参与国家战略提供了坚实土壤。
以2013年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为契机,近年来粤东各市突出项目带动和产业构建,积极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振兴发展路径,伴随汕头在海湾新区核心区规划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揭阳临海石化产业群及空港经济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重点项目的稳步推进,粤东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正在形成。
1.侨乡、侨商资源是粤东拓展与海丝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资源。“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作为我国著名侨乡,海外华侨众多是汕头经济特区设立的主要原因。据报道目前粤东客家籍侨胞360万,潮汕籍侨胞达1000多万(其中75%分布在东南亚等亚太地区)。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侨一直都有回乡投资兴业的传统,据地方政府网站公布信息统计,2008年-2013年的粤东侨博会累计签约额近4000亿元。同时,潮汕地区悠久的商贸传统孕育了大量潮汕籍商贾,海外潮商素有“海洋文化先行者”之称;据报道东南亚70%的资产由华人掌握,其中潮商就占一半左右,丰富的侨资侨力和数量众多的海外潮商成为推动粤东经济发展和拓展对外交往的宝贵资源。
2.潮汕、客家地域文化是粤东在海外拥有广泛影响力和认同感的独特优势。作为我国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聚地,粤东传统文化在海外有着广泛的文化认同,潮剧、潮乐、潮菜、工夫茶、客家山歌等非物质文化已成为联系海内外潮汕人、客家人的精神纽带。目前潮人社团、潮汕同乡会、客家同乡会等民间组织在东南亚、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近年来粤东地区与海丝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十分频繁,粤东传统文化产品在海外广受欢迎。以潮州传统工艺陶瓷为例,近10年装饰用陶瓷出口值累计已达127.5亿元。
3.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是粤东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目前汕头港、潮阳港、潮州港、揭阳港、汕尾港和一批专用能源码头初步构建形成了粤东港口群,汕头港已开辟越南、东南亚国家的航线,与57个国家有海运往来;厦深高铁的运营启用,汕潮揭三市高速公路项目的逐渐对接,粤东地面交通网络逐步打通;揭阳潮汕机场已开通到新加坡、曼谷的定期航班,往返内比都、仰光、河内、金边、岘港、吴哥、雅加达、普吉等东南亚城市的临时包机时有运作,梅县机场也开通赴泰国的旅游包机,粤东与海丝国家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构筑;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口岸单位和税务、外汇、金融、海事等管理服务单位在粤东设置完备,也为加强对外交流提供了机制保障。
表1:揭阳潮汕机场往返东南亚国家及城市的进出境人数情况
二、影响和制约粤东地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原因分析
(一)在合作基础上:双边贸易结构单一、层次较低,产业支撑能力需要增强。
一方面,在贸易伙伴多元化和商品结构方面有待优化。据海关统计,2013年粤东地区与南亚、中东、非洲的贸易值仅占粤东与海丝国家贸易总额的7.5%、26.8%、2.9%(图3);对海丝国家进口以资源性产品为主,出口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居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3.9亿元,仅占同期出口总额的1.3 %。另一方面,双边贸易主要集中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比重很小,未能将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转化为服务贸易的发展资源。据统计,2013年粤东西北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值只占广东省的2%,汕头市服务贸易进出口值仅占广东省的0.4%。同时,粤东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陶瓷、五金、玩具等轻工领域,生产加工能力较强但产业链附加值远没有实现最大化,特别是近年来引进的重石化产业和央企投资,在促进产业链的串联融合、避免与现有产业脱节方面需要认真研究;同时,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粤东劳动密集型经济,品牌塑造和技术研发能力弱,在支撑上下游产业、加快“走出去”方面也缺乏内生动力。
图3:2013年粤东与海丝国家贸易额比例情况
(二)在通道建设上:周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物流要素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制约了通道效应的发挥。
当前粤东在以厦门为主导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已不具备先手优势,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正整合申请自贸区,周边区域新的竞争优势和虹吸效应正加剧粤东的边缘化趋势。一方面,受制于粤东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滞后。表现为港口群点多分散、功能趋同且口岸集疏运系统不配套,广梅汕铁路运力不足,厦深高铁开通后因车次较少导致一票难求,高速公路网未能实现整体性的互联互通,揭阳潮汕机场、梅县机场国际航班偏少等等。另一方面,受制于本地物流条件不发达,物流资源有限。表现为厦漳泉港口群、黄埔、盐田等周边大港对本地物流的辐射吸收,进出口环节中运输、报关、代理、码头装卸等物流链条相互割裂,现代“大物流”的理念缺乏市场化的整合和运作等等。以异地报关现象为例,一些中小型企业反映受客户指定、出口产品生产时效、运输周期等因素影响,为降低成本只能将产品交由外地企业出口,2013年粤东海运出口值826.3亿元,但是从汕头关区海运出口值仅423.8亿元。
(三)在口岸通关上:沿线国家在政策环境、口岸通关等方面差异性较大,给企业“走出去”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由于海丝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在物流通道建设、口岸管理、通关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加上我国与海丝国家之间尚未实现“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国内企业对海丝国家的通关规定、通关时限、口岸费用等方面也不甚了解,且涉及多国执法,给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以东盟国家为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口岸管理部门现代化水平较高,通关手续和程序较为简便透明,而柬埔寨、菲律宾等国的口岸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程序繁琐,口岸信息系统也很难与我国对接,容易出现双边信息不对称、执法不透明等问题。据有关企业测算,因转换运输方式、换装、口岸拥堵、灰色清关、货物接受多国重复检查、向口岸执法人员缴纳“好处费”等因素,造成货物滞港以及其他非正常性物流成本将占企业物流总成本的10%以上。
(四)在政策对接上:缺乏大思维引领和区域整体意识,对国家战略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准备不充分、意愿不强烈等问题。
由于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维度以及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加之缺乏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借鉴,导致各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探索实践中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当前沿海各地争相布局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环境下,粤东仅汕头市提出了较为清晰的对接思路和规划设计,这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对国家战略还缺乏足够的政策敏感性和前瞻性投入。同时,近年来粤东5市存在的区域定位趋同、产业布局重叠、同质化竞争、协调成本高等问题,也长期困扰粤东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一些地方在发展中大多套用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试图“原路追赶”,力求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发展思路也局限于土地财政、项目投资、政策优惠等方面,未能紧扣本地优势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长期发展思路;即使相对优势的华侨资源,也因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举措导致涉侨产业发展滞后。
三、立足海关职能发挥,服务外贸稳定增长,全力支持粤东地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进一步改革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深入研究海关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14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以及“单一窗口”建设等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继续深化关检合作,稳步推进“三个一”试点工作。以广东省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为契机,拓展“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功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属地申报、属地放行”,推动开展海运内支线“水路中转”业务。全面推行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确保全年通关作业无纸化率达到报关单总量的80%以上。落实“由企及物”管理理念,优化查验工作机制,探索借助中介机构协助开展海关稽核查工作。体现“守法便利”导向,落实《汕头关区AA类企业通关便利措施》,完善预归类、预审价、24小时预约监管制度,提升“12360”海关服务热线服务效能,推广应用“关企E线通”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地方大通关建设和粤东电子口岸建设,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二)进一步强化服务,扶持地方产业发展壮大。
加强与海关总署的请示沟通,积极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打造成国家“一带一路”人文科技交流的开放性合作平台,落实好《深圳海关、汕头海关、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促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发展合作备忘录》。主动服务中石油、中海油等在建大项目,引导广大进出口企业、汕头大学等科研机构用好减免税、原产地优惠政策,进口亟需的先进设备和科研设备。争取将更多粤东特色商品纳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的优惠范围。支持地方申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研究与新型贸易业态相配套的海关监管服务措施,与地方共同建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管理运作模式和配套支撑体系。促进粤东对外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提前介入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意园等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建设,鼓励文化创意产业扩大进出口,鼓励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海关特殊监管区投资发展,促进文化产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展示交流。
(三)进一步完善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服务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鼓励自顺差国进口非资源类产品,支持粤东短缺性资源、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进口;稳定粤东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支持拥有知识产权、品牌、营销网络、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国际营销网络建设,鼓励粤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技术水平的行业企业到海丝国家投资兴业,支持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企业到劳动力资源丰富、靠近目标市场的海丝国家投资办厂。优化税收征管,进一步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服务和收费,引导报关行业加强自律,为从事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的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加快办理出口结关手续,支持企业及时退税,加大出口骗税打击力度。落实对孟加拉国等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惠关税安排,引导和帮助民营、中小企业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四)进一步创新模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支持汕头市申请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帮助汕头保税区拓展发展功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和保税物流中心,发挥海关保税监管场所的政策功能和成本优势,扶持粤东保税物流产业逐步做大。在保税区内探索建立和完善与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监管模式,优化研发、销售、结算、检测、展会等政策和功能,促进与加工制造业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改进加工贸易单耗管理模式,以企业申报的实际生产单耗核销。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保税货物流转按“分送集报、自行运输”的方式办理海关手续,优化保税货物进出区通关手续,减少不必要的通关单证。探索进口动漫产品保税监管模式,推动“澄海动漫(玩具)创意产业园”建设,扶持澄海动漫产业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管理,支持外贸环境改善。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工作,继续优化审批流程和内部核批手续,扎实推进执法统一性建设。管控好粤东进出口贸易秩序,规范走出去企业经营行为,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引导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参加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设置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的企业评定标准,让更多的诚信守法企业享受相应的便利通关措施。加大对海丝国家双边贸易、进出口重点商品专题分析,结合粤东特色产业和进出口重点商品完善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发布海丝沿线国家外贸预警分析,主动为企业、地方党政提供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应对、贸易救济、国际市场数据变化等信息,增强海关统计服务的社会效益。关注和研究APEC、东盟等区域有关贸易便利化的相关动态,落实中国-新加坡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安排便利措施,帮助粤东高资信企业在海丝国家海关享受高等级的通关待遇。
(六)进一步做好保障,服务粤东对外文化交流。
主动跟进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园等建设项目,积极发挥“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在开埠历史展示和人文宣传方面的功能,服务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地方会展经济发展,对在粤东举办的各类展览会实施分级管理。做好文化把关,加强文化产品进出境监管,促进粤东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对粤东侨博会、世界客商大会和大型旅游文化活动的进出境人员、货物、物品做好通关保障,为每年华侨返乡旅游祭祖、潮剧潮绣潮音赴外演出等提供便捷通关服务。积极服务粤东政府间往来以及民间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商业协会与海丝国家相关机构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助力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
(该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