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6年第1期
近代潮汕旧文人:在佛道之间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6-04-06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近代潮汕旧文人:在佛道之间
陈雪峰

道教:潮汕旧文人的强烈志趣

    晚清以来,自由、民主和科学之风侵入潮汕地区,传统文化影响变弱,但潮汕仍然有一大批旧式文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地方旧式文人对道教依旧难以释怀。对道教的兴趣,在地方旧文人中屡见影子,尽管这批人不一定是道教徒。
    其一,著名密宗奇人王弘愿所记之艮山居士,这位早逝文人对道教兴趣是其博学特点之一:
    陈君宝瑜者,字琼莹,自号艮山居士,邑人也。君性嗜奇古,凡经史子集,骈俪词赋。旁逮碑帖印章,庄老佛耶,外国之学,莫不探讨,而尤精于史法。其于勤学,亦天性也。自其生六七年,已能属对知声病。十二三,为童子应试文,博达可喜。人皆谓君耳目聪明,识智慧敏,远大之器者也。……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二十五,举光绪戊子科乡荐。……亦既读二十四史遍矣,以谓例理驳杂,虽迁固于《史》有不免也,则毅然以廓清为己任而从事焉。曾示稿于友人王师愈,且商体例。师愈曰:自苏轼氏逊不敢理《三国志》,君剩饰乃遍二十四史邪,可谓神勇。然未几而君以疾卒矣,年三十九,光绪二十八年也。所著有《改二十四史草稿》若干卷、《粳斋集》若干卷。《粳斋双钩碑帖》若干卷,《庋古阁篆刻自课》若干卷,《图书丛集帖本》若干卷,《图书丛集摹本》若干卷。君尝遵例报捐江苏知县云。1
    其二,是王弘愿所记之陈育卿居士,此人仍具博学特点。民国著名佛刊《海潮音》刊登《陈育卿居士生西事略》:
    澄海陈育卿居士,于民国十二年夏历元月二十九日生西。四众围绕,念佛端坐,俨然有闻异香者。居士于二十六日因感冒风寒得疾,卧床不能起。二十八晚,自言阿弥陀佛引诸菩萨及天童三十六位,接其归西。且为言净土之乐。居士请以会宗人后行也。居士讳德,字德刚,育卿其号也。幼时与群姊嬉,见拾昆虫者,必释去乃喜。二十三岁,补博士弟子员。有一兄亦博士弟子员,相友爱。以课徒严谨,薪修颇丰。时周兄之不给也。居士体素羸,然喜习天文地理科哲诸学,布算尤有心得。尝与同志唱组不缠足会。著赘言及女学歌劝世,喜诵关帝明圣经,力行功过格。刊关帝垂训文、集福编、高王观音经、阿弥陀经及验方行世。尝梦神金盔铠甲,威仪雄伟,据中堂,身俯伏赞颂也。中年,肺病益增。晚,杜门不出,礼佛持素诵经十余年如一日,世寿六十有二岁。2
    其三,是晚清洋务大员丁日昌。丁氏虽是客家人,但其出生地丰顺属当时潮府,且丁氏长期生活在揭阳,可视为潮汕旧文人。丁氏对道教兴趣更多表现在其诗文之中。丁日昌成名之后,有《颖白病状》的长诗,追忆早年家乡的环境,从诗得知,丁日昌很早就受到佛、道、儒的共同影响。
    我家本在无何里,长日山前弄烟水。落汉鸣泉万仞高(汤坑山即古揭岭,朱子曾镌“落汉鸣泉”四字于山上),不数笔架三峰峙。时常插脚入涧中,水珠溅面声。石洞仙人醉难见(山中有仙人洞及黄野人足迹),不是安期定徐市。足迹更踏黄野人,此山想与罗浮迩。我无仙骨有仙心,时向峰头奏绿绮。山高水流飞鸟翔,臣之所好进乎技。……3
    丁日昌三十岁左右在惠来写过七首诗,其中三首体现道教思想,现举例如下:
    第三首《再叠前韵柬林辉山广文》:“高名难与古人分,姓氏休争太傅墩。小住幸邻夫子铎,绕缘曾向秀才村。炼丹有药仙终老,说法无人佛自尊。同在天涯同作客,东风怅触杜鹃魂。”第四首《三叠前韵柬刘松岩先生》:“公然诗国鼎三分,竟欲王墩并谢墩。我辈文章原写意,故乡烽火说连村。雁鸿阔绝音书断,戎马频仍将卒尊。闻道刘晨仙境返,天台曾否一销魂。”第五首《林辉山广文谓诗有出韵者,作此解嘲》:“听说邱迟锦已分,粗才难坐紫花墩。文如阵势终须律,诗常离声不厌村。到眼无如春色好,当筵惟觉酒人尊。孤山梦胜罗浮梦,我对梅花欲断魂。”4
    丁日昌还作《田居杂咏》,鲜明表明他深受儒、释、道影响:
    儒家重遭际,佛家重因缘。善因恩所兆,恶因怨所邻。人心险山川,刀剑生笑。蜃楼与海市,顷刻来无垠。两合必溢美,金宝侧佛神。两离必溢恶,虎狼蛇鬼贫。报复快牛李,尝卧忘胆薪。水火酿金苹,矛盾成秋春。悠忽数十年,彼此皆埃尘。试问埃尘中,岂复有贪嗔。蝴蝶与庄园,梦时原一身。觉来分二物,积久成越秦。人生似逆旅,江山乃主人。我年已半百,更是宾中宾。胡不饮美酒,除沥葛巾。5
    丁氏另一首《田居杂咏》,仍体现道教思想影响丁氏:
    日暝群动息,林壑收野趣。银河浩无声,高梧滴清露。石罅暗泉咽,篱眼流茧度。明月照栖鸟,飞嗓如见捕。老榕影在地,远视惊已仆。奔涛啮石脚,夜风一何怒。梦中疑战斗,既觉汗流裤、渔火出复没,明灭不可数。大江淘日夜,人物积新故。慷慨击缶歌,邻僧亦惊寝。祈祷仙佛灵,针砭烟霞痼。歌哭亦偶然,劝僧且勿布。6
    道教就如佛教,深入渗透到丁日昌这位儒生起身的晚清军政大员之中。需要说明的是,丁日昌受苏东坡影响很大。苏东坡受道教影响,丁日昌也受道教影响。丁日昌的《百兰山馆藏帖》中有《黄帝内景经》的法帖,此帖和苏东坡很有关系。7《黄帝内景经》从篇名看,为道教著作。
    众多研究者注意到,近代以来佛教出现勃兴之势,而道教影响在日渐衰落的同时,仍然在广东旧文人中占广泛影响,郑观应、吴道镕和陈伯陶是近代广东接受道教的知名人物。道教对潮汕地区的影响,理应置于广东全省的视角之中,潮汕旧文人受道教影响和广东其他旧文人情况类似。笔者专门找出吴道镕为例说明之,他是晚清著名词臣,曾主持潮汕著名书院,同时是受道教影响的民国遗老,以下是《吴道镕先生小传》(一八五二——一九三六):
    先生字玉臣,晚自号澹庵。其先浙江会稽人,业盐于粤,遂家番禺。年十七,补县学生。中光绪乙亥恩科举人。家故贫,授徒养亲不亟求进取。顺德李文诚公(文田)雅重君,敦促赴试。以庚辰科成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编修。君遽归,不复出。被服儒素,讲学终其身。历主潮州韩山、金山、惠州丰湖、三水肄江、广州应元书院。又尝与陈君石樵、石君惺庵,于郡学设馆,从学者数百人。日夕手一编,博综经史,旁通算术,以及泰西政学诸书。学制初更,广雅书院改为高堂学堂,当道聘先生为监督。在事八年,成就者众。历充学部咨议官,广东学务公所议长。……民国二十五年闰三月二十八日病卒。遗命以道服殓。沧桑后,著籍罗浮酥醪观。所著书,已刊者明史乐府八卷。续修番禺县志,手定条例成书四十四卷。未刊者,广东文徵二百四十卷。早岁著公羊质疑未成。诗文稿藏于家。(采自大陆杂志第二十八卷第二期附录)8

佛教:对潮汕旧文人影响更大

    尽管道教对近代潮汕旧文人影响仍深刻,笔者经过对比发现,这类人更易接受佛教,如此情况既和道教更多糟粕有关,也和道教在近代的衰落相一致。著名居士王弘愿就是例子,他早年是儒生,仰慕韩愈,后来归心佛门,四十岁左右皈依密宗,虽然王弘愿曾有慕道思想。一九一六年,王弘愿四十一岁,他在生日时作《丙辰生日》诗二首:
    半生言论频惊俗,老去颓唐更罕俦。
    四十无闻空壮志,五洲多事又新秋。
    纷纷风雨鱼龙变,莽莽乾坤鬓发愁。
    把酒狂歌聊自慰,锋烟幸不到潮州。
  
    秋风挂树月生香,除却街怀无短长。
    枉说东坡同丙子,何尝北海索文章。
    星河漏水珠成露,鼙鼓声高鬓欲霜。
    何日罗浮行访道,梅花丹鼎兴难忘。9
  
    罗浮山在今天广东惠州博罗,为道教名山,东晋葛洪在此炼丹,此两诗表明王弘愿有意从道。最后一句的“何日罗浮行访道,梅花丹鼎兴难忘”是明证。
    王弘愿算是由儒入释,他的经历和另一湖南密宗奇人顾净缘类似:
    顾净缘(1889—1973)  名畴,字伯叙,号子同。密号正明,自称暗然。江苏淮安人,为顾炎武之后裔。幼随湖南宁乡傅绍岩学儒,辛亥革命前师事洛一子学道,后转而学佛。1924年,与梁融觉、李又聃等在长沙创办四众和合之佛教团体“二学园”,树“圆融不诤”为宗旨。创行大乘菩萨道。又主办两湖佛化讲习所培育四众佛弟子。唐生智师事之,并请于北伐军中布教,所部士兵将领均受三皈五戒。为纪念北伐阵亡战士将五轮塔于岳麓山,北伐胜利后被武汉国民政府聘为顾问。1928年赴日本学密,得阿阇黎位,尽得东密台密奥密以归。10
    王弘愿、顾净缘的经历,正是当时全国旧文人趋佛反映。自晚清废科举、民国肇兴,儒生已经没有传统科举之路可走,读四书五经的意义不如从前了。再如王弘愿之友林彦卿,可谓由儒入释。此君喜小术数、星命医卜,理应和道教关系密切,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林彦卿逝世,王弘愿后撰《林彦卿传》:
    林君焯熔,潮安人,将家子。年二十,补博士弟子员,旋食饩。君生而陪敏,长身玉立亭亭,眉目如画。是时号读书能文士,大抵皆醉心制举业。君独能探古今典籍,洞知文章利病,而尤工于诗。其为诗,奇丽倩艳,如天半朝霞,采绚夺人目;而组错精绝,非复人工也。晚年尤苍秀,识者比之唐玉溪生。性爱酒,知音律,尤喜客,于人无所不交,座上客常满。吹竹弹丝,盈耳;或弹棋引满,杂以谐剧,君于是最乐。君于诗,天授也;于骈散文,若书若画,皆能工焉。即小术数,如星命医卜,无不造其藩而得其要者,晚年遇益穷。偶以医自名,为人治病,则名声鹊起。盖其才高有若此。卒时年四十有六,中华纪元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也。君既有疾,余每即病榻为谈佛理。君每有意焉。既病,谓余曰:倘幸得起,誓归心大觉。11
    陈旭明居士的经历也具有代表性,他是由道入释的信士:
    陈旭明居士,潮阳大长陇乡人。幼弱多病,慕冲举,入所谓大道门者,持斋,守五戒,不娶。创立善堂于乡,颜曰报德。施茶于喝,施药于病,施棺于死,施善书于可读人也。尤力于桥梁道路,修盐岭道,亭风雨息行人者三,费金万。葬古柩惠来,费金万。建士敏士桥陈店,费金数千。居士事躬亲,银钱出入无苛,人多信之。故每事必举,颂声作矣。已而闻净土义,发意修持。会日本权田大僧正来潮,开两部坛于开元寺,居士得胎藏界受明灌顶,时民国十三年也。其年,与同志创汕头佛经流通处,设岭东佛教分会,多翻印古德书赠人也。十九年三月示疾,居士叹曰:世浊恶若此,不如西归去清净也。越三日晡时,含笑而终,即其月之十六日也。临殁时,母夫人哀器,居士止之曰:母勿悲,为儿念佛好。殓时,顶门犹温也。居士生逊清光绪己卯,终民国第一庚午,世寿四十有二岁。12
    开元寺监院怡光法师是由道入释另一代表,出家之前,怡光法师仍可视为旧式文人。以下据《潮汕庵寺》所载之怡光法师简介:
    怡光法师,法讳宗耀,俗姓余,饶平黄冈人。家贫,鬻与族绅某为子,既而绅爱幸少妇,委其妻。师年逮成童,学为工,勤而能敏,所得资已能养其母及其祖母。然以少失学故,喜求学,又爱因果劝善之书,节啬以与讲小说弹词者使讲之,工暇辄借观其书,久之遂略通文义。
    年二十,母及祖母已丧,未几父亦死,是时师已入所谓“大道”派者,研究其书,慕羽化凌虚术也。久之,读佛经,悟非其空间,遂从莲邦师递染于南澳之叠石岩,时年三十矣。又四年,受戒于浙之国清寺(在今浙江天台县天台山)遂入禅堂参究,更登藏阁博涉经论,闻谛玄(即谛闲)法师讲楞严经于南京毗庐寺,遂与讲席。13
    就影响潮汕旧文人而言,不仅佛教在同儒教、道教的较量中占上风,而且其他宗教也难以压服佛教,《海潮音》曾刊登王弘愿《书陈君历典病谵有征事》,所可注意者,阿历典受王弘愿影响,由耶入释:
    同邑有陈君历典者,毕业于教会之真光小学,即由其校长美国人马牧师便磊资学于角石中学。既成学,仍来执教鞭于真光。其因缘所值,皆在耶教。年前,余以暑假,为人讲演欧阳竟无居士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君来听焉。自是遂深有意于佛学。尝语人曰,吾必欲欲求明佛理。即使今生不明,来世必明也。余既微闻其说。余讲演佛义于潮安,逮今数年,来听居士,多绾商事,于佛理相习既久,虽有略明大致者,而文事不深,无自研能力,深造不易。及闻陈君语,极有意其为人。而是时余方为同门诸友讲肄十八道,属于事相。弘愿入日本权田大僧正慈悲之室,受两部秘玺,不愿作断佛种人。然非得法验,亦不愿轻行大阿阇梨事,请之本师,特设方便,许陈君入听焉。久之陈君不赴讲期者数,余洵之其友曰,君着魔矣。14
    通常认为,基督教、天主教在近代潮汕基层民众中影响很大,对潮汕旧文人来说,佛教更具诱惑力。佛教文字的优美无比,佛教理论的博大精深,佛教关怀的终极意识,均是潮汕旧文人接受佛教的重要因素,旧文人对其他宗教不屑接受是有理由的。

潮汕:全国佛道势力的缩影

    相比道教影响,近代潮汕地区旧文人更易接受佛教,是全国性佛道势力消长的例子之一。客观地看,道教理论体系不如佛教博大精深,潮汕道教活动场所不如佛寺众多、系统,相应削弱道教影响地方旧文人。现以饶平县道教情况说明之:
    道教传入饶平,始自何时,已难考证。清末至民国初年,有潮安人陈西辉道长,来饶南各地传教,沿途说教,劝人行善,以“百善孝为先”的伦理为主旨,博取听众的信任。因此入教的人颇多,但没建成一所正式道院,陈西辉只寄迹于释氏的“乐天庵”,陈有三位高徒均是黄冈人,陈归宿后,只有大教徒承师遗志,继续传教。继陈西辉来饶传教的有普宁人林道长,他在霞绕乡大槐(原为福寿庵)创办“存心堂”,从事传教讲道,广收弟子。“存心堂”设有筑路、修路、建堤、收尸等队伍。三十年代,黄冈楚巷有一位号称“耕云子”道士,在黄冈猪仔场街建有一所“耕云别墅”。此外还有义安善社、崇心善堂、存心善社(在黄冈东门内街)等。
    饶平县道院内祀奉道教的教祖老子(老子)和创教人张陵,同时挂着佛像,有的供奉“华佗仙师”、“玄天上帝”、“大峰祖师”,后来道徒早晚也诵佛经,逐步形成道坛释化。道教虽然部分释化,但保持着传统节日和各项礼节,如每年农历三、五、十月的十五日,是道教的“龙华会”节日,所有道徒和信徒都要参加盛会,诵经礼佛,设素筵会餐。建国前后,饶平县部分道徒曾经被反动会道门利用,道教声誉大,建国后,道徒和法事活动逐渐减少。15
    从以上叙述看,道教在近代潮汕仍占地位。然而,考虑到佛寺、高僧在饶平不少,而该县竟没一座著名道观、没出现一位著名道士——不管是本地的或是外来的,道教在地方弱势可知。地方佛道关系上出现道坛释化情况,也是道教衰落体现。反动会道门更大大削弱道教地位。放眼整个潮汕地区,道教全面呈衰势,《汕头市志》举例:
    明《永乐大典》载:“潮州古城有一道观,名为玄妙观,位于古城中心偏南”。据陈天国先生《潮州道教音乐》载:“此观后改为老君堂。由于道教逐渐衰微,至本世纪初,潮州老君堂已没有田产铺业,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出家道士,道士都在家自己谋生,各从其事。”16玄妙观,原先名为天庆观,在潮州古城内,宋政和元年(1111)建,后废,清乾隆间建复,民国时废设。原有海潮二县田地6顷15亩,粮税36石7斗1升7勺。17
    《汕头市志》附有“以道教为标榜而进行政治活动的会道门”:
    历代道常为一些武装集团所利用,作为聚众举事的凝聚核心,他们以迷信活动引来善信,特别是明、清时期更为突出。潮汕明代的郭山阳就是以能散豆成兵之说,而聚众起事的。清代更多,有海阳(潮州)的王阿童、庵埠的李亚万、揭阳的池亨会、朱阿姜等都是以神道为幌子而倡议的。
    ……
    先天道、一贯道、同善社等都是假借标榜为道教,以达到愚惑群众的封建门会,后来又被国民党特务当局及日本侵略者所利用,沦为以宗教作为掩护的反动组织。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予以取缔,其会道受到依法制裁,这些组织遂告解散。18
    总之,近代道教在潮汕地方全面衰落,对潮汕旧文人影响不及佛教,此种情况和广东全省、乃至全国的情形一相类似。迄今为止,潮汕佛教研究较多,潮汕道教研究则不足,当我们重新审视近代潮汕道教,不得不重视道教对旧文人的深刻影响。

   

    注释:

    1、《艮山居士传》,王弘愿著述、于瑞华主编:《密教讲习录》(伍),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36、37页
    2、王弘愿:《陈育卿居士生西事略》,《海潮音》月刊,1923年第6期
    3、丁日昌:《百兰山馆古今体诗》卷五
    4、徐飞:《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浅谈丁日昌的诗和他写诗的态度》,张磊主编:《丁日昌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6、357页
    5、丁日昌:《百兰山馆古今体诗》卷五
    6、丁日昌:《百兰山馆古今体诗》卷五
    7、丁日昌:《百兰山馆藏帖》
    8、《中国近代学人像传》,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76页
    9、《缵槐堂集•丙辰生日(二首)》,王弘愿著述、于瑞华主编:《密教讲习录》(伍),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480页
   10、陈兵编著:《新编佛教辞典》,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第569页
   11、《林彦卿传》,王弘愿著述、于瑞华主编:《密教讲习录》(伍),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46、47页
   12、《陈旭明居士传》,王弘愿著述、于瑞华主编:《密教讲习录》(伍),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13、林俊聪编著:《潮汕庵寺》(下册),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14、王弘愿:《书陈君历典病谵有征事》,《海潮音》月刊,1925年第1期
   15、饶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饶平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03页
   16、广东省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汕头市志》(四),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612页
   17、 广东省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汕头市志》(四),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613页
   18、 广东省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汕头市志》(四),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614页

(作者单位: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