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内化
——由“公车让座”引发的思考
吴雪吟 沈忆勇
近些年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动在我国各地开展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发展的“软实力”,是凝聚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因为它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并提供精神支持。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要将其内化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那么,我们不妨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公车让座这个现象来观察并思考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行动的情况。
据乘公车主动让座的调查报告所言,年轻人让座成为一种主流,其中不乏中学生和大学生,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让位给老人、残疾人以及孕妇和小孩,这是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表现,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尊来爱幼)的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缩影。然而,笔者从自己六年来坐公车的经历中发现了这样的变化:以前坐在前排的学生一遇到上车的老年人或孕妇,马上就站起来让出位子。如今是网络时代,无论身处何处,“低头族”们总是拿起手机不停地刷屏幕,丝毫体会不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的存在,这便是目前公车上难免会见到的场景。例如,2014年9月份的某一天,人满为患的7路公交车上来了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孕妇,两个小孩约3、4岁,看见她费力地把抱在手上的两个孩子放下,我本以为坐在前排的两个学生会主动让位给他们。可没想到令人心寒的是,其中一个学生用余光扫了孕妇一眼,继续若无其事地玩手机,另外一名学生则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低头刷屏幕的姿势。类似这样的情形不仅是我亲眼所见,来自他人的信息以及媒体的报道也能够对此行为窥见一斑,甚至出现老人主动要求年轻人让座从而导致双方冲突的事件。当然,我并不想单纯说明这一现象发生的普遍性,在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让位?为什么这样的变化会发生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身上?从上述例子中不让位学生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部分乘客心理确实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首先排除他们完全沉浸于网络世界且无意忽视他人的假设,因为一旦这个假设成立,后面所探讨的就没有意义了,而事实上他们是有意为之。也就是说,他们明白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是一种公共道德。其次,假设他们考虑到距离到站的路程还很长,一旦让位就需要站立很长的时间;再次,他们或许存在“我不让位,总会有别人让”的侥幸心理,而这种侥幸心理可以理解为“我比公车上一些人更需要这个位子”;最后,他们也可能存在“座位是我先得到的,我愿不愿意让位是我的自由”的心理。那么,基于以上的假设,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这三种心理状态具有一个共同点,即为自己想得多,为有需求的人想得少。两名学生考虑的是自己坐车的时间长,站着辛苦,却忽视了孕妇带两个小孩的辛苦远远超过自己的事实。从众心理在这里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当事人心理上认为别人没有伸出援手,他们也不必如此,研究发现,老弱病残者所占的位置离潜在让位者越近,则主动让位的几率更大。然而,在此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明知故犯”,长辈所教的“尊老爱幼”、公车上所播放的“请您给老人、小孩、孕妇、残疾人等让座”的文明宣传语难道只是口号,就如同现代的快餐文化在我们脑海里一闪而过却没能留下什么吗?笔者认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宣传教育形式手段的反思,其中存在形式化、简单化,缺乏深刻性的问题。学生虽然从小被教育要尊老爱幼,要帮助有需要的人,但由于被过多地“直接灌输”,使得他们心理上出现“免疫”,他们似乎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日常生活中“应该做”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的教育者往往没能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不以善小而不为,以小见大,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如今社会中也没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理解与践行的程度如何也可窥见一番。马克思在《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一文中说过:“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要走出以上宣传教育不深刻的困境,我们就要深入探讨如何让受教育者彻底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笔者认为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即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广告般随处可见,那也是起不到实质性作用的。换言之,一方面要将其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里,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也会一天天变得具体起来;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引导我们思考其最深层的原由,只有“知其所以然”,内化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价值观才能得到深化与巩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个人不断地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并逐步成熟起来的过程。在此,我们不妨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使正确的价值观同自身存在的人性弱点相互磨合。例子提到的公车让座虽然是小事,但小事也蕴含着大道理。从深层次来看,不让座学生的人性弱点体现在过于注重个人利益,而从众心理使得他们不愿或“不敢”做出与他人不同的行为,或许是因为他们未曾思考过让座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不明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至于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没能被激发,对孕妇视而不见。而正确的价值观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需要我们通过持续不断地思考并内化于心灵深处从而与自身存在的弱点相抗衡,使之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达到自身需求与精神世界的协调。一旦正确的价值观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指导我们的每一个实践活动,并进而成为一种处理事情的习惯,诚如公车上为有需要的人让座是不假思索便会做出的行动,那我们的社会将最终实现人与自身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