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6年第1期
充分发挥澄海文化资源在建设华侨试验区中的引领作用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6-04-06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充分发挥澄海文化资源在建设华侨试验区中的引领作用

王伟深

    一、澄海是汕头市华侨文化的发源地,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中有着先天的文化资源优势 
    澄海是著名侨乡,早在晚唐北宋时期,凤岭港已成为潮州重要对外贸易港口。明代中期,澄海人林道乾率领的海上武装力量,因抗拒明朝的海禁政策而聚众起事,横行海上30多年,足迹遍及台湾、安南、吕宋、暹罗等地,最后率领2000余人定居北大年港(今泰国南部地方),成为开拓海外移民的先驱者。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之后,澄海县东北部的樟林港兴起,号称粤东“通洋总汇”,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和海外移民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澄海县西南端的沙汕头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开始替代樟林港而成为“商船停泊的总汇”。1860年汕头开埠后,契约华工合法化,出现了第一次移民出国高潮。
    早年的樟林港和汕头港两处重要移民口岸均在澄海境内,可以说,澄海在汕头华侨出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众多出洋的华侨与国内亲属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经济上,侨汇的大量流入成为故乡本土许多地方生计和建设的重要支撑。据记载,19世纪末年,澄海通过批馆的侨汇每年达近百万银元,20世纪初增至数百万银元。首家潮籍批局就是澄海人黄继英开办的。清道光二十年(1840),澄海东湖乡人黄继英委托外埔人黄松亭于汕头首创“森峰号”批馆,与其在新加坡开设的“致成”号批馆联号,收受海外华侨批馆发送潮汕各地侨汇。继汕头“森峰”号批馆之后,黄继英又回乡开设“致成号”批馆,这是澄海最早开设的批馆,也是潮汕最早的批馆之一。其后又有不少澄海人在汕头开设批馆。据统计,至1946年,澄海县侨批馆商号有17家(其中4家原属饶平县),从汕头甲种批局接批分发县内侨户。
    汕头在1921年与澄海分治之前,一直隶属澄海县管辖,与澄海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即使在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之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城市建设中,澄海籍华侨仍是主要参与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澄海侨商高绳芝利用华侨资本创办汕头开明电灯公司、汕头自来水公司、汕澄电话公司等,成为近代汕头多项公用事业的创办者。著名侨商陈慈黉的后代陈立梅和陈守明两代人自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相继在汕头“四永一升平”等处购置大片地产,广建楼屋,对汕头的市政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澄海作为著名侨乡,孕育了汕头华侨文化。这种历史的渊源关系,使澄海区在当前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实验区中在历史文化方面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
    二、澄海区发挥文化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实验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方面的资源优势
    汕头经济特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实验区是全国唯一“文化”和“经济”并列的合作实验区,突出了文化的独特作用。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实验区有关政策的批复》(国函(2014)123号)中提出要“支持实验区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文合作。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澄海区作为汕头华侨文化的发源地,丰富的华侨历史文化遗存及独特的民风民俗是联络乡情乡谊、华侨寻根的重要资源,也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国际人文合作的基础。
    (一)在丰富的文物史迹中,华侨文物占有突出位置 
    从2007年2011年,澄海区用了4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全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4处,并根据其历史价值、保存的完整性、代表性、独特性、保护的可行性等因素,选择79处不可移动文物,由区人民政府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予以公布(澄府(2012)16号《关于公布汕头市澄海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通知》),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个门类,在宋代以前有新石器和汉代两个时期有文物列入,自宋代一直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各个时期均有文物点列入,显示出澄海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
    作为著名的侨乡,澄海的华侨史迹显得尤为突出,时间跨度长且类型种类多,主要有:
    1、红头船故乡、粤闽人下南洋的始发港——樟林古港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之后,樟林港逐步繁荣,至乾隆、嘉庆年间形成“八街六社”格局,号称粤东“通洋总汇”,为汕头开埠前粤东第一大港,也是粤闽早期对外移民的主要港口。现在在古港仍保留着永定楼、天后宫、风伯庙、新兴街等遗迹,其价值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2、华侨、华裔墓葬及祖祠、祖墓
    郑信衣冠墓为澄籍华裔、泰国吞武里王朝国王郑信在祖居地的衣冠墓,与郑信的祖祠——郑氏宗祠一起见证着海外移民历史和中泰的历史关系;位于莲华镇碧砂村的陈聚青家族墓系原泰国政要披猜祖墓,披猜还经常回乡祭祖。
    3、侨领故居以及华侨回乡兴建的宅第、祠堂
    澄海华侨众多,在不同时期涌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著名侨领。较著名的有林国英、蚁光炎、蚁美厚等的故居。 
    许多华侨在海外发家致富之后,纷纷回乡建造宅第、祠堂,其中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占地面积2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包括郎中第、善居堂、寿康里和三庐4座,共有大小厅房506间,是一处融合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民居建筑;位于隆都镇上北村的“七落儒林第”,由旅居泰国的华侨7人集资于清宣统三年(1911)兴建,七座“儒林第”联成一体,气势恢宏,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通廊雕梁画栋,门窗饰以灰雕图案,精巧别致。
    作为华侨“寻根”意识的主要体现,便是在发家致富之后回乡建祠堂以纪念先人。这类建筑较多地保留传统的建筑形式,但也是在一些装饰上采用西洋进口材料,或在局部建筑上受西洋风格影响。清末民初时期由旅居实叻(新加坡)华侨蓝金生兴建的锡庆堂,由蓝氏通祖祠和两侧两座大夫第组成。蓝氏通祖祠为传统二进抬梁式硬山顶建筑,采用传统的石雕、木雕、嵌瓷等装饰工艺,又在地面铺以高级进口釉面地砖。建于中华民国十年(1924)的起凤陈公祠为传统的二进土木结构硬山顶建筑,而与其相邻联为一体的“哲谋广居”书斋则在外观上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 
    4、金融商贸、文教医疗设施
    作为著名侨乡,华侨在澄海的金融商贸、文化、教育、医疗等各种活动都留下历史的印记。在清末以至民国时期,侨汇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澄海侨乡经济、文化和生活,出现了不少侨批局(馆)。如福成批局,又称“明德家塾”,由泰国经营福成批局的许若明、许若德兄弟于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兴建,为福成批局在隆都所设的投递批局。该批局旧址是目前澄海保存较完整、建筑规模较大、艺术较为精美的侨批局旧址。广大华侨情系桑梓,热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其中成德学校原为著名侨商陈慈黉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委托其弟陈慈云在家乡隆都镇前美村利用祠堂“古祖家庙”开办的私塾(后称小学堂),中华民国元年(1912)正式定名为“成德学校”,是潮汕较早的侨办学校。其旧址是华侨热心家乡教育的见证。
    (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结海外华侨的重要纽带
    澄海地方古为百越之地,又秉承中原文化传承。明代以后,随着海外移民的增多,港口的开发,与海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海洋文化对地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澄海区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澄海灯谜”、“蜈蚣舞”、省级非遗项目“鳌鱼舞”和市级非遗项目“双咬鹅舞”,并先后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灯谜)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版画)之乡”,被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民间民族艺术(西门蜈蚣舞)之乡”。
    澄海区的民间艺术、民风民俗富有地方特色和海洋文化气息,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如妈祖信仰是海上贸易和海外移民长期崇奉的一种信仰,在海内外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樟林南社港口的新围天后宫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占地近10亩,为潮汕地区最大的天后宫,在清代乾隆、嘉庆樟林港繁荣时期,从这里出海的粤东以及闽南、江西一带的商人都在这里捐款建庙,祈求妈祖庇佑。樟林城寨内天后宫流传的“亥爷得分妈祖福”的传说以及拜亥爷的习俗是一种以华侨及侨乡悲欢离合故事为依托的独特风俗。三山国王出自揭西巾山、独山、明山三山,而在樟林港南社港口的三山国山庙则因当年人们出洋时多到此祭拜而取名“山海雄镇庙”,成为一处充满海洋文化气息、见证先民过洋历史的遗迹。在莲华镇盛安寨至今仍流传着“食九皇斋”的习俗。乡村古寨的这一习俗,反映出侨居国外华侨对侨乡民间信仰的影响。揭阳人杨文瑛在1933年出版的《暹罗杂记》中曾描述当时泰国华侨的九皇崇拜活动:“华侨之神,最敬信者,九皇菩萨。”盛安寨中故老相传,由于该寨不少男子在青壮年时过番往暹罗,返乡时将“九皇佛”画像请回“唐山”。至今寨中仍保留着吃“九皇斋”,拜“九皇佛”的习俗。这类带着鲜明侨乡特色的民风民俗无疑是联结海外华侨的重要纽带,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
    (三)见证海上丝路历史、独具侨乡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
    我区隆都镇前美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古落村,莲下镇程洋岗村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古村落,此外,尚有隆都镇龙美村和东里镇樟林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和古村落见证着不同时期地方的人文历史、风俗风貌,特别是海外交通及侨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程洋岗村。该村为晚唐北宋时期对外贸易港口——凤岭港所在地。村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街巷状态、风貌基本完整,保留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有大小祠堂20余座(保留较好的18座),保留较完好的府第33座、书斋31座、庵寺10多座,从村落整体景观到单座,从坐向的讲究、明暗、风水乃至建筑上的细部、布局特点、工艺技术等,均体现出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的连续性、完整性。村民们保留着传统农耕生活方式。整个村落的生态基因、文化基因都保留着传统特色,是一处“活着”的古村落。
    2、樟林。该地于宋时创村,明嘉清三十五年(1556)联村创寨,天启三年(1623)创建商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之后逐步繁荣,至乾隆、嘉庆年间,进入全盛期,形成“八街六社”格局,后又扩增了三条街共数百间铺屋,航线北通福建、台湾、杭州、宁波、上海、山东、天津、日本,南达广州、雷州、琼州,以至安南、暹罗、马来亚、婆罗洲和印尼等地,成为“濒海一大都会”。1860年汕头开埠之后,该地的对外贸易位置虽然衰落,但与海外的关系已建立起来,遂发展成为粤东著名侨乡。
    3、前美村。该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中有建成于清雍正十年(1732)的巨型方寨“永宁寨”以及“永祚楼”、“文园小筑”、“通奉第”、“太守第”等一大批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建筑,特别是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为代表的一批近现代典型建筑,糅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富有侨乡民居建筑特色。
澄海区不论是历史文化遗产、民风民俗、还是村落建筑,大多与“侨”字发生着关系,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发挥文化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中的引领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发挥文化资源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中引领作用的建议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首次将文化与经济并列,突出了文化在试验区中的重要地位,为更好发挥澄海区历史文化资源在试验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着重做好几项工作:
    (一)当前侨乡与海外关系正处于转型期,要进一步增强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新生代的文化认同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一个面向国际,服务全市,拉动全市的重大战略平台,承担着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试验重任。潮籍乡亲在全球各地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有着举足轻重的实力和影响力。他们心怀桑梓,一直与故土保持着密切联系,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优良基因,传承着爱国爱乡的深厚情怀,心系祖国、情牵家乡,成为侨乡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也应该看到,自世纪之交以来,潮汕侨乡与海外潮人的联系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海外潮人社会正由第一代移民群体为主体的华侨社会,转变为以土生华裔为主体的华人社会。在文化认同方面,新生代华裔从小接受的是居住国教育,家乡观念开始淡薄,对家乡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也不象老一辈那样有着美好的侨乡记忆。
    潮人向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凝聚力、拼搏精神和强烈的家乡观念均来自于对潮汕传统文化的认同、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和血浓于水的情感。因此,在办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时,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更好发挥澄海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让文化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主角,让海外潮籍新生代更多地了解和认知潮汕文化和华侨历史,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促进海外华侨特别是新生代的文化认同,主动地参加到合作试验区的建设中来。
    (二)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我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保存状况一般的不可移动文物占了大多数,保持在一种较稳定的水平,但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全区登记的104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25处保存状况极差,比例达24.04%。不少文物亟待修缮,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如樟林古港的遗迹虽大部分仍得以保存,但大都残破、崩塌,永定楼部分被作为居宅,风伯庙荒废,藏资楼尚存残屋和过街楼,但已甚为残破,部分已被改建。位于澄海区莲下镇建阳村的孝天公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原来的木雕、石雕、嵌瓷等工艺精湛,可惜经过风雨沧桑,现在嵌瓷大部分已损毁,梁架木雕缺失,仅存木瓜,部分木梁老化开裂,墙体风化、剥落,已失去昔日风采。即使像陈慈黉故居这样有代表性的华侨建筑,除已对外开放的善局室和三庐保护较好外,其它两座郎中第和寿康里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郎中第墙体风化,梁架部分虫蛀;寿康里门面瓷砖残损、墙体开裂,外墙灰塑残破,门窗残损严重,梁架蛀蚀,部分屋顶漏雨。古村落中的不少闲置老屋由于长期失管,多已破落。
    在本区不可移动文化产权结构中,属于个人所有文物点共24处,占23.08%,很多清代民居及近现代华侨典型建筑的产权都属于私人所有,给保护、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除已列入各级非遗项目的澄海灯谜、蜈蚣舞、鳌鱼舞、双咬鹅舞外,目前已搜集的文化项目尚有60多个。
    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其前提是必须首先做好保护工作。对于不可移动文物,要协调文化管理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的关系,编制保护规划,将其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遗产资源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对已列入各级非遗项目的灯谜、动物舞蹈等加大扶持力度,对濒危而有价值的非遗线索或项目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主体,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鼓励扶持传习活动;让民众积极参与保护,使非遗项目在民众日常生活、节庆中自然传承。
    (三)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作用
    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展览等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宣传澄海区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特别是要通过与海外媒体合作、到海外展览展演、组织海外回乡观光团、海外青少年暑假夏令营、金秋联谊活动等形式,让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新生代更深入地接触、了解故乡本土的历史文化、特色文化。
    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文化在增强海外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和寻根意识方面的作用,带动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通过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华侨文物建成华侨博物馆、侨批文物陈列馆、华侨宅第展示等各类专题馆,作为华侨文化寻根基地。利用与华侨有关的港口遗迹、华侨祖屋、祖祠、祖墓、宅第、侨批局(馆)旧址等华侨文物举办联谊、参观、寻根等活动,发挥文物的凝聚力、向心力作用,增进华侨、华裔对家乡和祖居地的感情,吸引华侨、华裔为地方建设出力,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当前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人文资源的生产力意义和经济学价值日益凸现。作为著名侨乡,华侨文化资源无疑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要通过弘扬华侨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文化方面的支撑,增加产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培养支柱形文化产业。
    同时,可通过对华侨文物所体现出来的先辈的创业精神和爱国爱乡传统等的提炼,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发挥华侨文物在培养当代澄海人精神风貌方面的作用。如该区提出的“团结、拼搏、拓展、创新、奉献”的“红头船精神”就是以红头船作为“澄海精神”的象征的,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华侨的文化认同,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四)以创建中国华侨历史文化名城和澄海区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重点,推进潮汕文化,特别是华侨文化的保护和对外传播工作
    澄海作为著名侨乡,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侨乡民俗文化富有地方特色,华侨华人在海内外政坛、商界、文艺学术和科技领域中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佼佼者。不少华侨华人心系桑梓,向具爱国爱乡传统。创建华侨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打造重点华侨历史文化街区、筹划兴建华侨博物馆、修建一批华侨历史文化景点,大力挖掘和弘扬红头船精神。展示具有特色的澄海华侨文化风采,更有效地以侨乡优秀历史文化吸引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新生代对家乡的关注。通过历史寻根,维系乡情,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感,以文化为纽带,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
    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潮汕这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等)互相依存,与潮汕人民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潮汕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创建澄海区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文化强区,实现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幸福澄海,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对激活潮汕文化的生命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长远的意义。其重点保护内容包括:
    1.澄海民间动物舞蹈文化生态保护。以历史久远、群众基础广泛、广受民众欢迎、具有一定影响的蜈蚣、鳌鱼、双咬鹅、醒狮、麒麟等动物舞蹈为主体,传承的同时加以创新,展示澄海地方文化独特魅力。
    2.澄海华侨历史文化生态保护。以樟林古港、凤岭港、郑皇故里、陈慈黉故居为代表,整合本地华侨文化和侨居国舶来文化,展示浓郁侨乡文化。
    3.澄海传统民俗文化生态保护。以传统的祭祀、游神、斗巧、炫艺活动为重点,展示澄海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和多样化民间信仰。
    4.澄海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以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灯谜、版画为重点,大力扶持抽纱、纱丁、微雕、墙画、木雕、嵌瓷、花灯等民间工艺。
    5.澄海民居建筑文化生态保护。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前美村和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程洋岗村为代表,展示澄海独具特色的古村落的民居历史艺术魅力。
    澄海作为著名侨乡,在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过程中,以文化为引领,凝心聚力,积极引导海外华侨华人资源参与试验区的建设上将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澄海区人民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