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旅暹潮侨工作组的建立及其历史贡献
秦梓高 张泰生
一、中共旅暹潮侨工作组的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广东当局背信食言迫害和搜捕北撤后留存的韩纵战士,使这些人员不得向东南亚各地疏散。这些南撤人员中有党员干部非党韩纵人员及进步人士。但他们多数撤往泰国,因潮籍华侨多为泰国,许多人员亲属在此谋生,易投靠、易立足、易找职业掩护。
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党中央要把“七大”路线和整风精神向各地传达。1946年1月中央书记处决定在泰国成立中共旅暹潮侨工作组【2】,向当地侨党传达“七大”精神和对华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从先前撤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的原潮汕中心县委书记李平和原潮梅特委妇女部长、“七大”候补代表方朗夫妇,派往泰国筹建工作组,委任李平为书记,方朗为组织委员。2月方朗随周恩来飞机抵达重庆办理护照。4月他们从重庆出发,到香港后再乘船经越南西贡到达堤岸,几经转折7月才达曼谷【3】。这时李平化名李曼生,先找立足点,以开缝衣店为掩护。9月中共广东区党委书记方方,又将原闽西南特委青年委员、军调部叶剑英的秘书、前来广东协助军调的徐扬,派往泰国参加“旅暹潮侨工作组”的建立,并任宣传委员。这时工作组任务又增加审查韩纵南撤干部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故筹措经费成为先决条件。为筹措活动资金,工作组又先后开办以詹东为负责人、李秀畅管财务的代理土特产进出口的佣行和由徐扬任经理、李平管财务,经营壳牌石油代销点“海通油行”【4】。油行地点在曼谷市郊四披耶区胜利纪念碑附近路口,即“铳堡”地方。
油行主要业务是代理壳牌公司油料,有批发也有零售。在这里工作过的先后有李暹龙、余耀存、吴锡华、林克清、谢子华(女,记账员)。油行是公开商行,是工作组对外通讯与联络的地方,李平方朗夫妇和陈静(曼谷大众书店工作人员)就住在油行不远处,便于联系工作、及时处理问题。
1947年3月经方方批准,在工作组领导下在曼谷沙吞设立“韩纵驻暹联络处”【5】,作为联系韩纵南撤非党人员办事机构,委原韩纵一支队政治处主任陈维勤为联络处主任,郑瑁、陈振华协助。与此同时工作组决定把联系到的党员,通过政审恢复他们的组织关系,编组成立支部过好组织生活。是年夏又团结民盟暹逻支部开展上层统战工作,还派王亚夫(原南洋中学夜校部国文专修班主任)、王珉灿在民盟支部成立党组,又派原南洋中学教员廖希(化名廖明)参加民盟支部组织工作,后还当上组织部长。工作组还争取民盟办《民主新闻》和《曼谷商报》,王亚夫还出任《民主新闻》报主编,并写了《炮火连天话中原》、《暗云堆里见阳光》、《悬崖勒马救生灵》等几十篇时事评论【6】。王珉灿也兼任《曼谷商报》副社长兼副总编,开展侨社工作,参与培训华侨青年输送回国的工作【7】。工作组还在影响较大的南洋中学成立由邱秉经、丁立明、王琴组成的党组,领导学校的爱国民主运动,使该校成为培养爱国青年重要基地。他们三人在南洋中学的公开职务分别是:邱秉经任副校长,丁立明为训导主任,王琴为小学部主任。
这时国内战争已全面爆发,为了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华南分局决定动员韩纵南撤人员回国参加解放战争。为贯彻这一决定,“旅暹潮侨工作组”举办了两期干部学习班,学习当时党方针政策,介绍国内解放战争发展情况。武装思想为归国参战作准备。1947年11月又成立“输送中心”【8】,负责人员的联络运送等具体工作。对每个回归人员的政治面目,在泰表现作出结论,分期分批送回潮汕。开始是输送党员干部和南撤军事骨干,如陈扬、陈华、陈迅之、王琴、王珉灿、陈维勤、李学声、黄声等人【9】。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至1944年期间,有许多泰国华侨青年经泰国东北进入老挝,在万象的寮都公学或他曲的寮东公学读书。这两所进步学校在地下党员王亚夫、黄耀寰、邱秉经、杨世瑞、姚木天、吴刚等人的领导下,宣传抗日和爱国思想,培养了一批具备革命思想的进步青年。这些进步青年回到泰国后,转移到泰国南洋中学和曼谷的其他学校,继续就读或从事教学工作,并投身华侨爱国民主运动。祖国解放战争开始之后,他们积极与组织联系,在工作组、联络处或当地进步组织的安排下,陆续回国入伍,参加解放潮汕的革命斗争。他们当中有:李绪明、陈英瑞、陈沛、廖鹤滨、刘怀海等人。
1948年6月15日南洋中学遭泰国当局查封,工作组和联络处又增加了挑选审查输送爱国侨生回国的任务,首先是对这些积极要求回国参加革命的进步华侨青年,把他们组织起来,举办培训班,武装思想,提高政治素质,并通过政审,分期分批输送回国参加祖国解放战争。学习小组和培训班的地点及形式多种多样,都是在保密和隐蔽状态中进行的。例如,朱烈文、余德鹏、林健这个小组的学习地点就在林健的父亲的别墅里。经过学习培训后,先后回国参加革命的青年学生有:杨光、王善荣、许英利、陈兰、苏惠君、黄坚明、朱烈文、黄玉莲、龙夷荒、丁洁华、秦昌禹等。南中校医伍梅也踊跃参加,回国后在边纵二支队后方医院当医生,由于她思想好,工作勤奋,不辞辛劳地抢救伤病员,受到根据地军民的好评,党的机关报《团结报》曾以“伤病员的好妈妈”为题,对她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10】。
联系安排回归人员的过程,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南撤到泰国的人员,有的原来在泰国就有老家,可过着无忧无虑日子。还有的经过几年的拼搏也结婚生子,可过着安稳生活,虽经多次动员都不想走,甚至个别人连党籍都不要,不参加学习,不过组织生活,找他谈话也回避。还有些人挨到解放后风平浪静才回来。但很多人还是党性好,组织观念强,召之即到,随到随走,回国后又马上投入战斗行列,如陈华回国后,就出任人民抗征队潮汕支队第三大队长,陈迅之为抗征队北山团教导员,陈扬为抗征队南山团参谋处主任。陈维勤为抗征队韩江支队政治处保卫科长【11】。还有很多人觉悟高,积极主动要求回国,特别是南中进步侨生热情高,巴不得早日投身革命奔赴前线。南中学生郑松荣在曼谷看到《民主新闻》上发表我“驻暹联络处”撰写的《面向祖国,面向家乡》文章后,心情大为振奋,向朋友奔走相告,串连刘怀海、陈沛等人商议回家乡参加解放战争。他们主动找王文泰(王亚夫)老师要求回国,多次向联系人王珉灿请求,希望能早日回国上山打游击。终于1948年7月在“联络处”安排下,佘绍聪、宋升拱、邱家宣、李广、陈沛、郑松荣、陈复悦、佘秀明、陈英学、高洋等10名侨生分批回国并上山入伍,被编在韩江支队十一团。10个“番仔”一起上凤凰山打游击在当地传为佳话【12】。有的后来成为武装骨干,如宋升拱为韩江支队第十一团第十六武工队指导员,佘绍聪为河东区南四武工队队长,郑松荣为连指导员,李广为连副指导员。这些人打仗勇敢,不怕牺牲。陈复悦入伍后被分配在韩江支队属下第十三武工队。1948年12月14日在执行征粮任务时,受敌包围,他英勇顽强与敌人搏斗,为了掩护战友,在饶平县谷塘村附近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0岁。
“6.15”南中被封查后,领导还继续采取分散授课和开专业班形式,来解决学生读书难问题,并先后开办了救护班,无线电培训班,准备为祖国输送专业人才,还在这些人中发展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当时负责这些工作的有丁立明、丁翀、李学波等人,泰共市委会还派沈有业来参加。
1949年全国即将解放,为了与国内党组织能及时联系,经上级批准“工作组”设立了秘密电台。许渠清、廖希与郑建生积极在曼谷物色地点,终于在胜利纪念碑附近、距离水门一公里的地方租到一处住宅,并以郑建生的名义签约办理租赁手续。该住宅作为党的地下机关,电台就设在里面,由李秀畅、马坚鸣夫妇以开夫妻店名义掩护,还从南洋中学和中华中学学习过无线电人员中挑选郑建生、丹扬(唐雅)、林爱群三人为报务员【13】。就这样,由组织安排组成了一个7人的特殊家庭:李秀畅夫妇及儿子潮义、肖海燕、郑建生、丹扬、林爱群。丹扬的对外身份是李秀畅的妹妹。
后来由于李秀畅生病调走,组织调张伯恭(伯坚)、李映红夫妇接替掩护工作【14】,组成新的特殊家庭,其成员先后有:张伯恭夫妇和他们的一对儿女(女儿英群、儿子益群)、肖海燕、郑建生、丹扬、罗明、林爱群、庄惜娟。他们按组织要求,把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严格分开,白天张伯恭夹着公文包,以商人的身份穿梭于贸易行,而电台技术人员却步不出门,坚守岗位。这样既保密又安全,保证了地下工作正常运作,不出问题。
电台除为党内收发报务外,还对外开办电讯传送和电汇业务,外称侨汇局。侨汇局以民营企业的合法地位开展经济活动,其公开业务是受理侨汇业务,为侨胞电传汇款。领导人是方朗,但具体操作则由廖希直接掌握。后来侨汇局又增加外汇买卖业务,并在“安达公司”处所操作买卖外汇业务;在詹东的贸易公司铺面为侨胞办理侨汇业务。又挂钩地下党员温锐芝在汕头为其兄代理的商行,代转代付汇款,这样既快捷又安全,信誉很好。至于党内来往电传文稿,则由张伯恭约会派来的联络员,在约定时间地点,互相交换情报和电文稿。在侨汇局工作的人员还有林克清、张达平(又名张少波)等人。
由于国内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需要更多人才,“旅暹潮侨工作组”领导也多次调动。1948年2月李平、徐扬奉命回国,由方朗、王亚夫、许渠清接替,方为书记,王为宣委,许为组委。1949年初,王亚夫、方朗先后回国,则由许渠清、丁立明、廖希接手,许为书记,丁为宣委,廖为组委。这个班子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
二、回归人员的接送工作
1947年,国民党向解放区的进攻连续惨败,在后方加紧征兵、征粮、征税,人民生活相当困苦,反抗情绪普遍增高。党中央及时发出《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斗争》的指示,中共香港分局也专门召开武装工作会议,作出关于重新开展武装斗争的决定。潮汕地委于5月召开了粗坑会议,认真贯彻这一指示,并决定成立潮汕人民抗征队以反“三征”(征税、征粮、征兵)为中心内容的武装斗争。为了配合这些斗争,各县委、分委分别派出党员干部来汕头开展工作。
1947年夏,潮阳县委派陈宁来汕头在永和街裕泰盛布行以职员为掩护,与受方明生派遣隐蔽在汕头福合埕连发饭店当记账员的党员邱盛花一起,为抗征队采购物资与转送干部。成为党的一个联络站。
1948年春,原南撤到泰国的郑瑁,党组织调她回汕头市工作,与在南华学院以读书为掩护的党员干部张文序和以小商贩为掩护的郑礼和,以及澄海“四陈事件”后撤退来汕的党员王慕真、王婉真、杜仪等人会合。他们后来成为汕头市第一地下工作团的主要骨干。
1949年初,潮普惠南分委派姚泽华来汕利用其爱人李维武的家为活动据点,与在礐光中学以教师为掩护的王义炽和隐蔽在市第六小学任教的黄逊哲,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同年4月,党又派倪克屏、王逸之、曾冬郁、陈大理来汕工作。这是汕头市第二地下工作团的雏形。
同年5月间,余昌辉同志以地委城工部长、汕头特派员身份来到汕头,分别召开了汕头市地下党各方主要骨干会议,正式成立工作团和情报站。汕头市第一地下工作团郑瑁为代理书记,张文序、郑礼和为委员。第二地下工作团姚泽华为书记,王义帜、黄逊哲为委员。情报站(代号“宁站”)负责人陈宁【15】。
团、站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输送干部和采购物资。为确保人员和物资的顺利运送,在汕头地下工作团的努力下先后开辟了上大南山、大北山、凤凰山等多条秘密交通线,负责接送转运。
1947年下半年,中共香港分局决定,动员撤退在东南亚一带和港澳各地原韩纵南撤的干部、战士和地下党员归国,参加解放战争。一批批海外的进步青年,也踊跃回国参加革命。回归人员有的要在香港中转。方方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指示在港设立中转站,派陈家珍为负责人,陈又名陈式文,化名张铭,代号“七兄”。他负责从东南亚和港澳等地前往潮汕回归人员的联络接待和转送工作【16】。
汕头是潮梅和闽西华侨出入口岸,也是归国人员主要通道。国民党军警特务对过往人员检查很严。回归人员中有些还是国民党原来通缉或搜捕的对象,海外青年初入国门人地生疏,领导干部更身负有重任,如何把这些人员安全送达解放区,是一件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
汕头地下党非常重视这项回归人员的接应工作,首先是建立联络点。其次是物色接待人员,凡是有条件有办法安置回归人员的党团员和革命同情分子,都分配接待任务。如姚泽华、张文序、姚纯珊、陈绍琳、陈锦昌、姚壁、林训秋、黄志桐、卢作奎、蔡炳城、蔡顺宜以及革命同情者陈达仁、许乔(二人后来均入党)和李平的外甥黄奋等都参加安置接送工作【17】。
从国外回来人员,有的是我驻海外联络处直接介绍来的,有的经香港党组织接待中转,他们先用密信寄给汕头联络点,告知来者姓名、所乘航班及船期和联络暗号与标志。每批来人有单独一、二人的,也有三几人或近十人不等。这些人员一般都有带队人和组织介绍信,他们把组织关系有的藏在肥皂内、钢笔里,有的藏在香烟盒内,发腊罐里,巧妙地瞒过敌人的检查。这些人大致来自香港、泰国、越南、马来亚等地。他们到汕头后,有的住客栈(客头行),有的住亲友家,也有当天返回家乡,如澄海的。有的还要由组织安排到地下工作者家住宿,还曾借用“泰国华侨救荒回国监赈团”地方住宿。
进入解放区有不同路线,到凤凰山的有水陆两路:陆路有由交通员卢作奎、林妙引(许姆)乘车带路,护送到澄海冠山等地交通站转送上山。水路由地下党安排李诗德和船夫李梅瑞兄弟驾驶的小木船,来汕后常停泊在中山公园月眉桥脚,韩堤路的八角亭边或酒厂后的溪墘傍。地下联络员把来人带到约好的停泊点上船,由他们载到潮安江东等地由联络站接转上山。进入大北山也有两条路线,一是由汕头经揭阳转棉湖上东园,一是从汕头经普宁到流沙入钱坑。到大南山,一是从潮阳转沙陇上五福田,一是从关埠转谷饶入龙港再上山。还有一条从汕头经潮阳的峡山、司马浦和普宁的石桥头、马栅,再上鸭母嶺到白马仔解放区。这些不同路线,要看当时情况而定,那条路线安全就往那里走,周转越快越好【18】。还要根据不同身份,有的乘船,有的坐车,还有的坐轿、乘单车,也有步行进入的。尽管当时“清剿”司令喻英奇十分凶残,公布了“通匪窝匪者杀”,“为匪带路者杀”的十四条令,但由于地下党的勇敢机智和周密安排,经过汕头进入解放区的人员。从1947年底至1949年9月,接待从东南亚和港澳等地回国参加革命人员与归侨青年,有王亚夫、许惠君、何史、林秀华、郭湘萍、王贯一、张窗、潘鉴、许士监、许自堂、宋升拱、龙夷荒、龙洁芬、许大辉、陈作茂、王亦水、蔡英强、欧雄恒、陈金兰、张益善、王川、陈辉等一批批人员,在地下工作团和护送人员及各地接待站共同努力下都顺利安全到达目的地【19】。经香港中转来汕的多数为南撤人员和爱国民主人士。华侨进步青年回归一般以回国读书为名,大多乘海轮从曼谷直抵汕头港。
在此还要提及的是香港中转来潮汕的不止汕头港,还有陆丰的甲子口岸。1949年1月甲子镇解放但当时解放区还未能连成一片,通过还有困难。据当年曾带过往人员张窗同志回忆:先是去香港与七兄(陈家珍)接任务,带人从香港乘机帆渡海到甲子圩,投宿我税收站,并与冯三站长商量进行路线。为避开敌人哨所的盘查,我们采取迂回曲折行军路线,走陆河和南阳山一带山路,昼伏夜行,沿途投靠地下交通站,风雨兼程,几经转折才达揭西灰寨【20】。这种情况持续到5月,方方准备率华南分局机关,从甲子迁入内地时,惠来全境已解放。1949年8月林彬同志与一批马来亚共产党青年回国,也从香港中转,甲子路已是畅通无阻,从陆丰甲子、惠来葵潭,经普宁崩坎、梅林上大北山,直奔边纵二支司令部【21】。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14日祖国南大门广州解放,10月24日粤东重镇汕头市也解放,华南分局决定撤销“旅暹潮侨工作组”,改为“华南财委驻暹经济工作组”,负责人不变。但“韩纵驻暹联络处”仍存在,实为二块招牌一套人马。1950年上半年许渠清奉调回国。工作组领导由廖希、丁立明、许大式负责。廖为书记,丁为宣委,许为组委。时广东刚解放,经济未稳定,经济组还将采购一些大米转运广州。不久广东省委决定撤销“经济工作组”,工作及电台移交给“侨共”,需要继续留下的工作人员,组织关系也移交“侨共”。至此,“韩纵驻暹联络处”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1950年10月廖希也奉命调回汕头。
回顾“旅暹潮侨工作组”,从成立之初的筹款帮助韩纵南撤人员解决困难,到后来联系审查党员和输送人员回归,并在汕头市地下工作团大力的协助下,先后多批次的安全送回南撤人员和爱国青年华侨回国参加革命。据不完全统计,有党员干部和南撤人员约百多人,还有南中进步侨生、爱国华侨青年及其他先进人士,总共四、五百人【22】。这些人员的回归为潮汕的解放战争增加力量和尔后的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功不可没。
由于过去的历史原因,旅暹潮侨工作组不宜宣扬,鲜为人知。这些当年归国参加革命人员,早已退出政治舞台,且大都仙逝,健在者也年事已高,这样下去“旅暹潮侨工作组”的史实恐被遗忘,我们把它整理出来,既可永存史册,也是进一步弘扬华侨爱国爱乡革命精神,对当今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份好教材。这就是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和愿望。
注 释:
【1】《韩江纵队史》(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合编)p.173。
【2】《李平文集》(中共汕头市委党研室编)p.363。
【3】【4】【5】【8】《老游击战士》2014年第一期:《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方家四姐妹》p.15。
【6】王亚夫生平,《泰国归侨英魂录》第五卷p.343。
【7】王珉灿生平,《泰国归侨英魂录》第四卷p.426。
【9】李平生平,《北京潮人人物志》p.219。
【10】伍梅生平,《湄南河的怀念》(下集)p.806。
【11】陈维勤生平,《澄海革命人物》第二辑p.208。
【12】郑松荣生平,《泰国归侨英魂录》第七卷p.408。
【13】丹扬生平,《泰国归侨英魂录》第八卷p.266。
【14】《老地下党员侨汇员话当年》(采访张伯恭),2009.7.12《汕头特区晚报》。
【15】《中共汕头市区地方史》(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p.224。
【16】《李平文集》(中共汕头市委党研室编)p.116。
【17】《中共汕头市区地方史》(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p.215。
【18】《中共汕头市区地方史》(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p.216。
【19】《缅怀汕头市第一位女副市长郑瑁》,《老游击战士》2014年总48期:P.22。
【20】《忆述张窗壮烈坎坷的一生》,《老游击战士》2014年总48期P.36。
【21】《翠园诗词》2010年二期:《老归侨林彬同志高尚品德》。
【22】《鞠躬尽瘁,两袖清风的廖希同志》,《老游击战士》2006年总32期 P.55。
(作者单位:秦梓高,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张泰生,汕头市侨联)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