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传统家教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黄 薇
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场所,以家长为教育者,以子女为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形式。[1]简称家教。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三大教育形式。[2]传统社会的家教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家教授子弟;二是指家庭中的礼法或家长对子弟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春秋时期的“孟母三迁”、宋朝的“岳母刺字”等故事家喻户晓。
传统社会的潮汕父母们,也高度重视家教。他们也高度的自觉性,强烈的责任感,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方式,运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和载体,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培养。
一、潮汕传统家教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3]它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这一教育在潮汕传统家教中更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传统社会的潮汕父母们可是煞费苦心。小时候给孩子讲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的爱国故事,更是通过端午节龙舟竞渡、食粽子来纪念屈原这位爱国忠烈之士;还通过中秋食佳节食月饼,纪念元末潮州民众抗击蒙古族腐朽统治,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古时潮州人出洋过番的人特别多,无数“番客”客死他乡,不能落叶归根。1945年抗战胜利,潮州各地城乡便举行“食孤”祭祀那些为国捐躯,客死异乡的抗日阵亡将士的活动,这一方面寄托着潮州人民对这些将士的无限敬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便是教导孩子不仅要感念现在生活的不易,更是潜移默化地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4]
传统社会的潮汕父母们更是明白一点:学会爱国必须先学会爱乡。因为爱国是爱乡的延伸和高级化,而浓韵的乡土气息的潮汕传统节庆习俗便是凝结着浓浓的乡情厚意。因此,潮汕传统家教融入传统的节庆习俗去教导孩子,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热爱家乡,从而去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潮汕传统家教培养青少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是指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到尊老爱幼,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也都有老去的一天。因此,从古至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被尊为正统。[5]在传统社会中的潮汕地区,尊老爱幼的美德是随处可见的。
尊老方面:因为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孝是基本理念。所以,传统社会的潮汕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时刻刻地围绕着“孝”。可以说,德育在潮汕传统家教的核心,孝是德育的核心。过年时,给长辈师长拜年要说“新年好”;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中,对祖先的礼敬,如清明节的扫墓,冬至的扫墓以及“时年八节”的“拜老公”等等,孩子们都从不缺席;对祖先长辈的名字从不直言不讳;在饭桌上要让长辈先动筷子;不能用单手去接老一辈的茶;不能将鱼、鸡、鸭、鹅的头和尾巴对着坐正位的长辈,只能斜放……爱幼方面:过年时,长辈便会给孩子“压岁钱”;元宵节时,会给孩子买“花灯”;等等。用心良苦的潮汕父母们,言传身教,着力培育青少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潮汕传统家教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又一传统美德。潮汕人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著称。勤俭节约就是做到不浪费、不铺张;艰苦奋斗便是不畏艰难险阻,带着百折不饶的精神去克服困难。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的,特别是青少年。因此,传统社会的潮汕父母们认真地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德。
由于潮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则均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所以,传统社会的潮汕父母们在给孩子零用钱以及过年给“压岁钱”时都不忘教导孩子钱要花到实处,不能乱花钱。同时也不会忘记告诉孩子钱是来之不易的,是父母的汗水换来的,给孩子们讲述祖辈艰苦奋斗的艰辛生活,并且教导孩子们要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赚钱;从小教孩子念“锄禾日当午,汗滴流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导他们要珍惜生活要勤俭节约。
传统社会的潮汕家庭有许多家里有海外华侨。华侨们会经常给家中寄钱寄信。无论是破产殍食的农民,还是“契约劳工”和自由移民,他们到海外碰到的困难是非常多的。所以寄回来的这些钱都是他们省吃俭用攒来的。因此,潮汕父母们经常拿着海外华侨寄来的信和钱向孩子讲诉他们的辛酸故事,目的便在于让孩子知道“铜钱出苦坑”,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无论什么时候,都应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潮汕的许多家族更是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记入族谱中以便时时刻刻教导青少年。例如:揭阳刘氏家族第九条家训是“尚节俭,励寒素”;[6]潮汕翁氏族谱中的之礼公家训强调“日用饮食为重要,俭啬素朴勿辞陋”;[7]一代电影巨匠、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者蔡楚生教育他的孩子,“做事就要做得最好,做人一定要自强不息”。[8]这句话,成为蔡氏的“家训”,也成为蔡家后人奋斗的精神动力。蔡楚生的儿子蔡明,接过父亲的接力捧,从一个普通的电影工人,自强不息奋斗成北京电影厂的总工程师;他的嫡孙蔡伯洪,现在已是华夏艺术中心的副总经理……。
可见,传统社会的潮汕父母们为培养青少年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德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所产生的作用是明显可鉴的。
四、潮汕传统家教促进青少年做到知书达礼
人之文明,首先在于性之善。人性之善,关键在于修养,必须讲仁义,重礼节,知谦逊。传统社会的潮汕父母们十分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知书达礼,特别是运用家训这一有效载体。
潮安金石仙都乡林氏家族的状元公林大钦家训中强调:“仁不可轻,义不可轻,但存义是公平。休估计,勿横行,半夜敲门我不惊,想要一心从正道,何愁万事做不成”,[9]这是讲仁义;潮阳陈氏家族认为:“循规蹈矩无粗鄙,先生长者当优尊,子弟轻狂人不敢,况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个饶了你,当知礼”,[10]这是重礼节;揭阳北坑侨乡刘氏家族认为:“礼让为处世之道倡谦逊之风”,这是知谦逊。[11]潮汕父母们制定知书达礼的家训,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做到知书达礼。
潮汕父母们不仅制定家训、运用家训,更是言传身教,在平时里对青少年加以教导。父母们从坐立行起步要求孩子们坐立行的姿势一定要规范,做到坐到端正,立要笔直,行要稳健。走亲串友时,潮汕父母们会引导孩子如何祝福别人。到别人家中做客时应该要懂礼貌,家里来客人要热情接待,客人要走时,要送客人到门口跟客人道别并邀请客人下次再来。过年时,教导孩子遇人要讲“新年好”、“新年大赚”、“新年合想”;受到赞扬时要学会谦虚;等等。
传统潮汕父母们以身作则,在平日里对孩子的细心教导,有利于孩子成长中做到知书达礼,成为和谐社会中的一份子。
五、潮汕传统家教促使青少年做到心存感恩
所谓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12]它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人只有知感恩,才能尊重父母,尊敬师长,才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也只有懂得感恩,感谢帮助过他们的人,才有可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而感恩既是人所具有的天性,但也需要后天的教导。感恩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也就是引导他们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做到心存感恩。因此,潮汕父母们从不忘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社会的潮汕父母们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教导青少年。例如:“唐代有一位被贬到潮州的大宫,名叫韩愈。他被贬到此地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在此兴乡学,除掉鳄鱼使老百姓不再遭受鳄鱼的伤害。故潮人为了纪念他,为了报答他,把这里的江山都改姓韩了。现在我们潮汕的江叫韩江、山叫韩山,还有韩文公祠。由此可见我们潮人很懂得感恩、懂得报答”;[13]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林大钦,“对传授他知识的老师不忘报恩:中状元后不忘师恩,请旨在陇美村建造‘状元先生第’给老师黄石庵居住。”[14]无论是潮人感念韩愈,还是林大钦感念母亲老师,都能表现传统社会的潮人的感恩之心。
除了讲述潮人的感恩故事,清明节扫墓活动也是潮汕父母们教导的方式之一。扫墓时下跪,烧香,烧纸钱,献祭品等仪式,虽然这只是崇拜文化的形式而已,但是传统的潮汕父母们这么做的目的便在于发掘祖先崇拜中包含的“怀抱祖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报本返祖”等文化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亲情教育。
著名地理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林超的祖父林奕德对他的感恩教育便是最好的例子。祖父从小给他讲了许多“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故事,教导林超为人处世要常存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常为施恩之行。[15]林超一生谨记祖父的教导,做到心存感恩。无论传统社会的潮汕父母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都留下了深深地不可磨灭的烙印,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六、潮汕传统家教促进青少年重视生命,热爱生活
生命来自父母,生命只有一次。潮汕父母们明白重视对生命的教育,就会唤起孩子们对生命的意识,对生活的热爱。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潮汕父母们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父母们对孩子最基本的期盼。
平时父母们都会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正月仔婿,二月韭菜”,“六月鲤鱼,七月和尚”(让孩子知道二月份是食用韭菜,六月份是食用鲤鱼的最好季节);“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饥不暴食,渴不狂饮”,这是劝孩子少食暴食暴饮的俗谚;“未食五月棕,破裘唔甘放”(告知孩子端午节还没到,破棉袄尚不能收起来,因为气候在此之前可能会反复无常)。这些都有利于青少年在生活中注重饮食结构,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保证身体健康。清明节,潮汕父母们喜欢带着孩子去踏青,荡秋千,一方面可以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在培养青少年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潮汕父母们还通过潮剧对孩子进行教导。例如,《林则徐戒烟》写的是林则徐禁鸦片的故事,意在劝诫青少年要远离烟毒,重视生命。
无论何时何地,对于每个人来讲都需要重视生命,热爱生活。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父母的尊重负责。尊重他人的前提需要学会尊重自己。对此,潮汕父母们不敢掉以轻心,在平日里不断加强教导青少年要重视生命,热爱生活。
总而言之,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中,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是青少年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传统社会的潮汕地区,父母们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家教。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目的便在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德,促进青少年做到知书达礼、心存感恩、重视生命热爱生活等等。如今,我们必须弘扬潮汕传统家教中优秀元素,使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叶瑞祥著:《家庭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陈友义:《潮汕传统家教的德育作用及其历史启示》,南方职业教育论坛,2011年第2期,第54页。
[3]参见《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8页。
[4]王次阳:《潮州七月民俗》,潮州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第77页。
[5]陈晓东,适庐著:《潮汕文化精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0页。
[6]刘伯忠:《刘氏族谱》,1999年,第73页。
[7]潮汕翁氏联谊会编:《潮汕翁氏族谱》,1996年,第394页。
[8]刘拥光,肖彤兰:《电影巨匠蔡楚生儿子蔡明:父亲是自强不息的汕头人》,汕头都市报,2005年5月20日。
[9]仙都乡老人公会编:《潮安仙都乡(林氏)族谱》,2001年,第148页。
[10]陈氏有庆堂族谱理事会编:《陈氏有庆堂族谱》,2006年,第466页。
[11]刘琴想,徐光华编:《潮汕家族文化丛谈》,2001年,第100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09页。
[13][14]李闻海:《北大百年讲堂谈潮商精神——感恩》。
[15]林永信:《追踪揭籍地理学家林超教授家族史》,揭阳新闻网,2009年12月27日。
(作者单位:汕头市东厦中学)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