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6年第3期
关于建设美丽幸福南澳的思考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6-09-29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关于建设美丽幸福南澳的思考

■ 吴元欣

    南澳是一个具有特殊禀赋的海岛,地理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明显,要努力把这些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实现南澳的加快发展、科学跨越,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要,遵循海岛特殊的发展规律,主动应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进入新常态,科学谋划南澳的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
    一、建设美丽幸福南澳的良好基础和发展优势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山区县。总面积111.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600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多人,现辖三镇二管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粤东屏障、闽粤咽喉”之称,历来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也是对台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
    南澳海岛资源独特。南澳不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而且拥有水产、旅游和风力等独特海岛资源。近海海域有鱼、虾、贝、藻类1300多个品种,沿岛水深10米以内的海域面积165.7平方公里,水质好,浮游生物多。南澳地处台湾海峡的喇叭口,是世界风况最佳的地方之一,风力资源极其丰富。旅游资源具有海、史、山、庙立体交叉的特色“阳光、沙滩、海水”更是现代旅游开发的天然条件,可供旅游开发的海滩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青澳湾,是我省两个A级沐浴海滩之一,现已被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还有“南中国海上天然植物园”美称的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国际候鸟天堂”的乌屿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等等。
    近年来,南澳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为今后更好更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南澳立足资源特点和生态优势,确立了建设生态型海洋经济强县、国际高端旅游知名海岛、构建美丽幸福南澳的发展目标,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突出改革攻坚和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产业,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2014年全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6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农业总产值16.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04亿元,外贸出口总额242万美元。
    目前,岛上已形成了生态旅游业、生态种养业、风电工业三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生态种养基地”、“清洁能源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和“以对台、中转为主的临港型外贸基地”等“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了8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全国最大县级太平洋牡蛎养殖基地以及全省最大藻类养殖基地,海水养殖面积超过4万亩,建成了亚洲海岛最大风电场,南澳游成为省内八条旅游热线之一,获得“国家4A级旅游区”、“广东省旅游强县”。发展环境日趋完善,建成了一大批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南澳大桥、引韩供水工程、过海电缆“三大跨海工程”基本建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葬改、双拥、计生、社保等社会各项事业以及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连续三次蝉联省“双拥模范县”,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
    二、建设美丽幸福南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南澳当前正处于承上启下,实施“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更充满着机遇和希望。
    (一)建设美丽幸福南澳面临的新契机
    当前,南澳已经跨进大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一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青澳湾国家级海洋公园等一批“国字头”项目的获批和规划建设,使南澳的发展层次、发展品质更加“高大上”。二是省委、省政府非常关心、关注南澳发展,对大桥建设项目补助了两亿元资金,省委胡春华书记在南澳调研时,提出了“南澳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自然景观,保护好历史文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建设”的“三保护一坚持”重要指示精神,为南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三是市委、市政府对南澳发展寄予厚望,把“南澳生态旅游区”纳入汕头海湾新区“一核三区”规划建设,延伸了发展空间。四是南澳确定的对台、生态、旅游、海洋四大主攻方向,高度契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发展战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发挥。五是随着大桥建成通车,海岛名气高涨、人气飙升,进岛游客倍增,海岛处处有商机,各方客商越来越看重南澳。六是南澳成功竞得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项目及1亿元的扶持资金,并被列为全省14个示范点之一,为南澳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南澳的交通条件、市政设施、城乡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生活环境、创业氛围、工资待遇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了条件。
    (二)建设美丽幸福南澳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南澳大桥建成通车,当前南澳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经济发展任务艰巨。经济总量小,实现振兴发展还存在一定距离;经济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效益偏低,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小,缺乏能起支撑作用的龙头项目;税源单一,旅游产业对财政贡献率不大,财政“造血”功能还不够强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停车场所、公交车辆等公共服务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不足;一些农村村道路况差、等级低、年久失修;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三是社会管理难度变大。进出岛车辆和人数剧增,交通管理、生态环境、社会治安面临重大考验;同时,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不稳定因素继续凸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富民增收和民生事业有待加强。群众的生产作业方式仍较低端、经济收入渠道单一,整体生活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一些群众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问题不够满意。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正视问题、认清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大局观,主动作为、主动创新,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谋求新的突破。
    三、建设美丽幸福南澳的对策
    南澳要实现加快发展、科学跨越,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要,遵循海岛特殊的发展规律,主动应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进入新常态,科学谋划南澳的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
    (一)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努力壮大经济“块头”和提升质量效益
    一是以优化产业引领经济转型。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推进形成新的产业链,夺取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新型服务、生态环保、高端旅游、港口物流等重点产业,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鼓励和引导零散户、个体户、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不断做大做壮、做成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是以创新平台支撑经济转型。要深度融入“海上丝路”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战略部署,主动争取海西经济区政策适用南澳,加快规划好、建设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把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成为在台南澳同胞的“精神家园”,为台湾同胞回乡探亲和投资创业搭建平台,密切两岸同胞亲情联系,带动两岸民间交往、文化交流、商贸往来。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云澳国家中心渔港、青澳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县等平台,继续推进对台综合服务基地、对台小额商品贸易市场和海鲜一条街等前期工作,进一步创新重点产业发展平台,力争在对台交流合作、经贸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促进对台、生态、旅游、海洋产业高度融合、高效发展。
    三是以深化改革加速经济转型。要解放思想、活跃思维、创新思路,精准理解和把握中央精神,努力挖掘和规划一批契合中央政策的项目,争取中央资金,促进经济转型。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措施,充分释放市场活力。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加快行政审批、政府购买服务、旅游经营管理、生态补偿、医药卫生、企业改制、干部人事制度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
    四是以有效投资拉动经济转型。要更新招商理念,坚持实效导向,对原有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回头看”,推进招商项目切实转化为投资、产出和税收。要充分利用大桥通车效应,精心策划投资宣传推介活动,努力引进一批符合我县发展思路的大企业、大项目,继续跟进与相关企业签约项目的对接工作,力促条件成熟的项目尽快落地。要提升审批效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提振企业家信心。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盘活政府存量资产,减轻政府融资和债务压力,防范债务风险。
    (二)全力推进城乡转型,努力优化发展环境和提升功能品位
    一是着力优化空间发展布局。要坚持科学超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谋划好“十三五”发展思路和发展任务,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要统筹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交通、旅游、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建立统一衔接、相互融合、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实现全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规划自成体系、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推进生活、生产、生态融合互动。要加强和完善规划,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格实施《汕头市南澳县总体规划(2009-2020年)》,抓紧做好各镇(区)控规和项目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依法清理和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要积极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推进长山尾片区围海造地项目建设,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推进交通、旅游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适应大桥通车的需求,提高城乡发展竞争力。要抓紧推进南澳大桥综合服务区、长山尾公交换乘站等配套建设,全力推进环岛公路路面大修、中兴路改造工程,以及客货运站场、公共停车场等项目建设,规范公交候车亭的设置和建设。要加快完成宋井风景区、青澳湾和贝沙湾沿海观景栈道、环岛景观带、云澳“十里银滩”、后花园乡村休闲旅游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要更加科学设置和完善公交线路,尽快开通旅游专线公交。
    三是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守“生态立县”理念,实施积极主动的生态保护战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陆域、海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要继续推进“绿满家园”全民行动和“千村环境整治”行动,加快推进白鹭生态公园建设,完善环岛路景观林带和集镇干道美化绿化工程。要加强海洋沙滩岸线保护,严格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坚决打击违法占用沙滩、岸线行为,保护好海洋资源。要努力推进节能、环保等新能源技术产品在海岛应用,推进云澳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四是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要重点推进以打造北回归线上“海韵乡村”为主题的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开工建设,结合云澳渔家风情小镇、深澳文化古镇建设,依托传统的生态种养和海洋捕捞,积极创新产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兼具海岛和乡村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实现农村、农民“二次创业”,努力建成“广东一流、汕头第一”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促进我县旅游、生态、海洋“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提升我县特色产业水平。要全力打造好西畔、澳前、后花园、吴平寨、九溪澳五个核心村,做到亮化、美化、绿化、净化,打破渔农村和城镇的界限,辐射带动全县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全力推进社会转型,努力提高生活水平和增强幸福感
    一是建设法治南澳。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党领导法治建设,以法治的精神、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式和法治的力量,来推动改革发展,深化社会治理,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南澳新一轮的大发展保驾护航。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阳光法治服务政府,严格按照市场经济下的法治秩序、规矩、原则来决策,重大行政决策要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努力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结合“六五”普法,全面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加强引导,强化宣传,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营造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法治南澳建设。
    二是建设民生南澳。要以底线思维加强和保障民生,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把有限财力最大限度的向民生倾斜,集中力量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快推进中央小农水、南澳岛供水工程、环岛供水联通、后宅镇新中心小学、后江渔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站等民生项目建设。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努力做好教育、卫生、社保、就业、双拥、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把更多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和大桥通车带来的红利,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三是建设平安南澳。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体系,加大治安防控力度,建立日常治安联防机制,建立健全接处警快速反应机制,及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以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渔业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全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党政同责、齐抓共管”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消防救援、灭火逃生技能和应对重大灾害的演练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大桥运营管理,制订和完善恶劣天气封桥、交通疏导等各类应急机制,确保大桥安全有序通行。切实落实综治维稳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安心生产、舒心生活。
    四是建设文明南澳。坚持“以文化人”理念,提升文化强县建设水平,构筑“文明自信”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海岛综合形象。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力,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善行义举,加大各类不文明现象整治力度,推进诚信体系制度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大文物的宣传保护力度,促进海岛文艺体育事业发展,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海岛”“爱我家园”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南澳县委党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