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汕头商埠
■ 罗伟伟
汕头是南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粤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美誉。韩江、榕江和练江三江在此汇合出海,优质的港口资源赋予了汕头独特的商业文化基因,使其成为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商贸城市之一。
早在开埠之前,汕头的商业价值就开始体现出来。1853年,粤海关在妈屿岛设立新的海关,也称“常关”,取代了庵埠总口的地位。同时随着樟林港的衰落,汕头港逐渐取代了樟林港的地位,成为潮汕地区的中心港口。1858年,恩格斯就曾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由于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使广州的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其他的口岸差不多都没有什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的口岸”。潮海关英人税务司辛盛也曾这样评价汕头:“汕头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商业。居民基本上都是商人。”英国一个商人在致英国对华全权大使额尔金爵士的信中也写到:“一个未经条约承认的非常重要的港口就是汕头港……汕头为常有沿海船只开来的唯一口岸。”到了1860年,随着潮海关的设立,汕头正式开埠,当时位于妈屿岛的潮海关是继上海与广州之后清政府设立的第三个外籍税务司控制的“新关”处所。从此,汕头以其自身优越的港口条件与商业氛围,开始成为华南地区对外外贸易的重要黄金海岸,商业也成为支撑起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才有了如今汕头“百载商埠”之美誉。
20世纪30年代,距离汕头开埠也已有70余年,此时汕头的商业贸易也进入全面鼎盛时期,一时间商贾云集,楼船万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达。1933年,这是汕头商埠史上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年份。是年,汕头市区总人口已达19万人,各类大小商号共3411家,商业交易额为6.92亿元大洋,商业贸易规模位居全国第七,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此外,当年港口货吞吐量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位,进出口贸易额达16073万元,进出汕头港的轮船达4478艘次之多,占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总和的8.6%,1932至1397年每年往来的外洋船舶吨数均位居全国第三,是粤东、赣南、闽西南的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中国东南沿海的国际性海港,此时汕头也取代了潮州成为广东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
提起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埠的繁荣,我们不得不提1932年建成开业的南生公司,他是由印尼侨商李柏恒斥资50万大洋创办的,当时第一至二层经营苏广洋杂百货,三至四层为中央酒楼,五至六七层为中央旅社,并且装上了汕头历史上的第一座电梯,他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是当时粤东最大的商业场所,也是汕头商业史上永恒的地标,更可誉为汕头历史上的第一座“商业综合体”。南生也与广发、平平和振源并称为当时汕头百货的“四大天王”。以小公园为中心的汕头商圈正式形式,连同原有的“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共同辐射与带动了整个粤东地区的商业发展。
除此之外,20世纪30年代的汕头商埠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和骄傲的东西。1930年汕头准予设市,各项市政建设全面铺开。1931年前后,市区商业资本共5000多万元,平均每家商号资本达1.6万元。商业的繁荣到来了文化娱乐的发展,1931年建成群众电影院(原名叫银宫电影院),随后在1932年建起了中煌戏院(后改名为“大光明戏院”),1934年又建成大观园戏院。1932年,汕头还建立了自动电话所,成为全国第9个市话实现自动化的城市,无线电台也开通了汕头至广州的无线电话,同年汕头各种商业网点多达4341个,仅次于广州居华南第二。1933年,中国航空公司在汕头设立航空站,汕沪粤空中航线开航,此为汕头航空事业之开始,是年,楼高50米的永平酒楼落成,是当时汕头埠第一高楼,此外市区各类金融行业也蓬勃发展,计有汇兑庄58家资本达1450万元,收找店256家,资本总额达102万元,典当铺23家,资本总额达46万。1934年,潮汕出口蔬菜值达189万关平两,居全国口岸之冠。1935年,汕头全市经营公路运输的机构就多达15家,各式车辆已达500余辆;同年,抽纱出口达474万海关两,居市区口岸出口商品第一位,此时市区共有抽纱洋行40余家,华资抽纱公司100多家。良好的商贸环境带来了密集的人员往来,1937年汕头各种旅馆客栈就达130余家。1937年后,由于日军侵华,汕头商业发展也开始遭受一系列打击并逐渐走向衰落。
总而言之,20世纪30年代是汕头商埠史上发展的一个黄金期,以汕头为中心的潮汕地区也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成功转型。
(作者单位: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