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信俗文化构成探析
■ 陈友义
民间信俗是从原始宗教和巫术演变而来,经过民间长期传承而形成的一种信仰习俗。潮汕民间有不少信俗,大峰信俗就是一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的民间信仰习俗。大峰信俗是流行于潮汕民间及海外潮人中对大峰祖师各种信仰习俗的统称。它以崇奉和颂扬大峰祖师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善堂为主要活动场所,是一种潮汕民间信仰文化。
大峰祖师(1039—1127年),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浙江温州人,是北宋末年一位高僧。当过绍兴县令。为官几年,大峰目睹官场黑暗,朝政腐败,弃官到闽地,削发为僧,法号大峰。他云游四方,传道诲民、忍辱礼让、忧国美俗、扶危济困、怜孤恤寡。宋宣和二年(1120年),大峰祖师从福建云游到潮阳蚝坪(今和平),时逢干旱,瘟疫流行,陈尸遍野。大峰见此,设坛念经,为百姓祈福,清洁饮水、采药治病。特别是他带领和平乡众建造和平桥,因年事高,操劳过度而圆寂,享受年88岁。乡人感其恩,“立庙祀之,颜其堂曰‘报德’”。[1]和平报德堂奉行扶危济困宗旨,笃行义善,香火传衍长盛,成了后来遍及潮汕及海外各地善堂的祖庭,大峰和尚被尊称为“大峰祖师”。这便是大峰信俗的由来。
大峰信俗从其形成至今,已将近990年,形成一个颇具规模、内容丰富、深有影响的文化体系。其构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善堂
善堂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公益机构,由慈善人士捐钱合建,並共同经营,专门办理各种救济工作。潮汕善堂是潮汕地区带有民间信仰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潮汕第一座善堂——和平报德堂就是为报答大峰祖师恩德而建立的。报德堂是大峰信俗的主要载体,也是大峰信俗的主要构成之一。
南宋淳佑八年,蚝坪上寨乡进士范应午崇敬大峰祖师之恩德,深感应该彰显和弘扬大峰之恩德以造福民众,乃倡建祠宇,奉祀大峰祖师。上寨乡贤蔡震将书斋和宅基地捐出,作为建造庙堂之用。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善堂建成,后废。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迁建今址。1984年重新修缮。1992年,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报德堂现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新和乡老寨内,坐西朝东,占地面积
善堂规模宏大,建筑规格较高,基本保留明代建筑风貌。该堂整体古朴典雅,尺度大气,威仪有序,厅门、龛几、屋脊泥塑走兽、壁肚石刻等工艺精湛,油彩艳丽,集潮汕嵌瓷、金漆木雕、石雕和彩绘等具有潮汕民居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堂内的古碑刻、清刺绣百佛衣、清青花瓷香炉和大峰祖师画像等文物藏品,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二、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简称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文化,属民间文学的范畴,是在民众中间世代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某物的口述性故事。[2]传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人物传说是当中一种重要内容。人物传说熔铸着民众对领袖、英雄、宗教人物、名贤仕子的信仰崇敬。大峰祖师关心民间疾苦,为民造福,潮汕民间有不少关于大峰祖师的民间传说,是大峰信俗的主要构成之一。
据说,大峰祖师是浙江温州人氏,考中进士后,当过县令,后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落发为僧,遁人空门,法号“大峰”。大峰禅师云游四方,广施善缘。他游缘至潮阳蚝坪乡时,年已八旬,见牡丹山山麓山川灵秀,一派安祥庄穆,于是结庐此地。后人不断地修建完善,终成如今的灵泉寺。
大峰祖师刚到蚝坪乡时,此地已经几个月没有下雨,旱情严重,土地龟裂,庄稼因缺水而干枯。旱魔带来的灾害令当地民众活不下去,还有官府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加上时疫流行,哀鸿遍野,万户萧疏。大峰在练江狮尾石设坛为民祈福。为了救治染上时疫的民众,大峰祖师翻山越岭,终于找到配制草药的“灵泉水”。
练江两岸民众过河靠渡船,往来十分不便,尤其碰到风灾洪汛,常常有人翻船,被河水吞没。大峰乃萌发建桥福荫众生的善念。于是,他四处奔波,不辞劳苦,为建桥筹集资金。
一天,他来到石尾岐,到一老妪家布施。老妪诚恳地对祖师说:“听说师父要建桥,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无奈贫妇家徒四壁,实在拿不出东西来捐,请师父见谅。”大峰祖师看着老妪身后的一块大石头,说:“施主家的这块石头简直就像一面灶橱。”老妪有些自嘲地说:“师父,那能不能捐这块石头呢?”大峰祖师说道:“施主心诚则灵,这块灶橱石肯定能派上用场。”
谁知这灶橱石竟是石母,会生出许多石仔来作为建桥的材料。大峰祖师带着募款亲自到福建购些建桥的木材。大峰这一去,数年没有半点音讯,大家都以为受了欺骗。后来,大峰终于回来了,但他是空手回来的。有人间:“师父,你不是到福建购木材吗?”“你们看。”大峰从身上解开行囊,人们看到里面都是些小松针,有些不解。大峰祖师拿起—把松针,嘴里念念有词,然后将手里的松针往空中一扬。人们看见那些松针在空中划过了闪闪发亮的弧线,又纷纷落到地上,—瞬间,这些小松针变成了一片松树林。接着,大峰向远处—指,只见几百个壮汉正哼着号子,抬着一根义一根的长石条向建桥工地走来。
原来,大峰祖师为筹建桥梁,赴闽数载,费尽千辛万苦,带着徒儿到福建购买建桥的石材。徒儿尘心未断,看见款项数目巨大,起了贪心,在福建一个小山村,趁着夜深大峰打坐冥想之际,携巨款潜逃。
大峰左等右等,不见徒儿归来,心急如焚。本来商家的石材已经准备好了,只等着交钱就可返程。第二天,大峰祖师交不出购石材的钱,只得要求商家给他时间,另筹款项。大峰并没有气馁,他继续走着化缘的艰辛路程。他所到之处都是穷山村,还遇到了时疫。大峰为当地人治病,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大峰的医术医德出了名。大家知道这位禅师的徒儿卷款逃走的事情后,纷纷解囊相助,但数目还差得很远。
—天,大峰祖师正给人看病,一位衣衫褴褛的人扑通—声跪倒在他的脚下。大峰扶起眼前半边脸颊裹着布的人,一看,原来正是那个佛门败类的徒儿。徒儿哭泣着,久久不肯起来,请求师父原谅他。在徒儿的哭诉中,大峰祖师得知徒儿偷款逃跑,大路不敢走,走小道,不料在路上遇见劫匪,钱财抢占不说,还失上了—只耳朵,大家部说这个徒儿已经没有面目回到大峰身边了。大峰却宽宏大量地收纳这个缺了耳朵的回头浪子,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啊!”
过几天,—伙人抬着—个病得奄奄一息的人找到大峰,叫大峰一定救病人的命,多少钱都无所谓。徒儿一看这些人,就几乎叫出声来。原来,这伙人就是抢劫徒儿钱款的匪徒。大峰祖师不动声色,尽心尽力将这个山大王从死亡线上救了过来。这些土匪为感激大峰祖师的救命之恩,将抢来的募款一分不少地还给大峰祖师,并帮助运送石材回潮汕。
石材运回潮阳,石条尺寸短了些,无法架接墩头。大峰祖师跟建桥工苦思苦想,废寝忘食,都想不出个好办法。玉皇大帝被大峰祖师的精神所感动,派遣七位仙女下凡帮助他们,她们化作七个乞丐,脱下草鞋在石材上敲去了鞋上的泥土,然后,变成七只白鹤飞向蓝天。过后,人们发现那些石材都变长了,刚刚好架接住了两头的墩头。
三、习俗
习俗是风俗习惯的简称,通常指相沿积久发风俗惯制,是一种具有群体性、倾向性的社会行为。[3]民间有不少习俗因历史人物而生成。习俗因人而产生,人因习俗而成名、而出名。祭祀是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普遍的民间习俗。人类信仰是有其仪式的,祭祀离不开仪式。潮汕民间因崇敬、祭祀大峰祖师而形成一些祭祀习俗,构成丰富的大峰信俗。
其一、大峰祖师圣诞日。时间是
其二、大峰祖师扫墓日。时间是
四、慈善活动
大峰祖师慈悲为怀,济世利人,是潮汕慈善文化的开山祖。慈善无疑是大峰信俗的主要内容之一,民间为此举办了各种慈善活动,施孤建设其中之一。
施孤又称盂兰胜会,以和平报德古堂举办的较为有代表性。每年农历七月举行。
首先是让经师在醮棚中开坛请佛祖降驾,再进行“穿金山”。“穿金山”一般是9人或11人或13人,由一位领头经师手提法器引带,在鼓乐喧天之气氛中,进行既紧张而有条理的交错穿走,看起来颇有舞蹈性动作。然后,经师便进行诵读《水忏经》、《金刚卷》、《千佛经》等。读经后,便请佛上座给本地孤魂施食物。若遇大型时,还加放焰口请四方孤魂前来。给孤魂施完物品之后,便开始给贫苦人家施送物品,将大米、豆油、棉被、面巾等一批日常生活用品施济给贫困人家。当然,某些有钱人也来要些孤品,但他们的目的在于保平安。往昔在施孤品时,一般是由几个壮汉站在孤棚上,向棚下投掷插着编码竹签的甘薯,让人争抢,然后对签领物。初二这天叫“开孤门”。“关孤门”是在农历七月最后一天,这天也要举行连宵经忏。农历七月至九月这段时间,当地或毗邻老百姓还纷纷前来报德古堂及大峰风景区祖师墓前超渡先祖或普佛,给家门添福。
五、大峰风景区
大峰风景区位于324国道和平路段北侧,是为纪念宋代高僧大峰祖师而创建的。景区有2.62平方公里,以大峰祖师亭为主轴线,廓造了宏大景群:主轴大门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字“南疆一峰”的牌坊亭,亭高
大峰风景区名扬海内外。闻名接踵而至有旅居东南亚各国华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港澳等侨胞更是常客,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的华裔慈善总会、信士、闻讯组团专程到来采访观光,特别是泰、马、新各国华侨善堂因是和平“报德堂”衍生之善社,因源流关系故经常组团莅临参观访问,寻根谒祖,有泰国侨领
南疆一峰牌坊、大峰祖师亭、大峰祖师墓、报德楼、大峰石、灵泉寺、大峰祖师纪念馆、大峰古泉、龙泉古井等等,都是大峰风景区的著名文物古迹与景点。
六、大峰祖师钱
钱币是一种重要的纪念方式。潮汕民间制作了大峰祖师钱,应属纪念性质的民俗花钱。目前,大峰祖师钱仅见两种:一种直径约33—
七、文艺影视作品
创作文学作品、编演戏剧、拍摄影视作品、编写连环画、制作音像品,是较为有效的纪念形式。潮汕民间因信仰大峰祖师而创作一些文学作品、编演潮剧、拍摄影视作品、编写连环画、制作音像品,反映大峰祖师济世利人事迹,讴歌大峰祖师行善至乐的高尚品德。这是大峰信俗的引人注目的种种表现。
反映大峰祖师济世利人事迹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大峰祖师传略》、《大峰祖师史话》、《大峰传奇》以及潮州歌册《宋大峰祖师传奇》等;影视作品则有大型史诗电影《大峰祖师》、《善堂》,电视纪录片《善行侨乡》、《大峰颂》等;歌曲主要有《大峰颂》等。这些文艺影视作品将向世人诠释祖师惠泽古今、恩施四海的文化内涵,更是大张旗鼓地弘扬大峰精神。
八、慈善文化节
信俗是一种文化,举办文化节以纪念,是民间信俗的主要表现之一。作为大峰信俗的诞生地,潮阳和平多次大峰慈善文化节。
2015年12月7—11日,大峰风景区举办第二届大峰慈善文化节,近1500名热心乡贤和信众参与活动。本届大峰慈善文化节以“弘扬大峰慈善精神,同心共建和谐潮阳”为主题,活动内容包括大峰祖师祭祀典礼、“弘德扬善、圆梦自然”放生活动以及醒狮、英歌舞、潮州锣鼓、灯谜会、书画展等。在文化节开幕式上,组委会筹集了40万元的大米、食用油等慰问物资,并放生10000多只鸟和1000只龟。[5]
九、浓烈的大峰精神
信仰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信仰往往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习俗,大峰信俗集中体现了济世利人、行善至乐、大爱无疆的精神,大峰精神是大峰信俗深层次的内容,是大峰信俗的突出表现,更是大峰信俗源远流长、经久不衰、风采依然的力量源泉和强大支撑力。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大峰信俗。大峰信俗以其积极的社会效应,为潮汕播下慈善事业的种子。无庸置疑,潮汕慈善文化之所以能茁壮成长、蔚然成荫,遐迩闻名,很大程度上肇因于大峰祖师播下的慈善种子。大峰祖师被潮人奉为潮汕慈善事业的开山祖师,受之无愧,理直气壮!
参考文献
[1]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版:《潮阳县志》,潮阳区地方志办公室2007年再版,第403页。
[2]黄景春著:《民间传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3]陈勤建主编:《中国风俗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4]林馥盛、刘谷婷:《首届大峰慈善文化节昨开幕》,载
[5]杨立轩、纪金娜:《第二届大峰慈善文化节昨开幕》,载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系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特约研究员)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