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6年第4期
韩江六蓬船初探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7-04-30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韩江六蓬船初探

曾丽洁 肖逸生

引言

    乾隆年间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久闻广东珠娘之丽。余至广州,诸戚友招饮花船,所见绝无佳者,故有“青唇吹火拖鞋出,难近多如鬼手馨”之句。相传:潮州六篷船人物殊胜,犹未信也。后见毗陵太守李宁圃《程江竹枝词》云:“程江几曲接韩江,水腻风微荡小舢。为恐晨曦惊晓梦,四围黄篾悄无窗。” “江上萧萧暮雨时,家家篷底理哀丝。怪他楚调兼潮调,半唱消魂绝妙词。”读之,方悔潮阳之未到也。——袁枚《随园诗话》

    文中所说的潮州六篷船为旧时韩江上的一种小艇,原为渡客载货往返韩江各处,后有些渐成为花艇,以经营情色娱乐业为主,装饰华丽,跟旧时珠江上的花船相似。六篷船是伴随韩江商路的繁荣发展而产生的,也随商路的萧条而消失。六篷船在韩江存在的时间超过百年,其间韩江上下曾达到“舍此无他船可乘”的程度,对流域各地社会生活影响很大。情色娱乐业自始至终跟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韩江商路的繁荣发展为六篷船兴盛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后盾,韩江上六篷船的数量、船上的生活水平都跟商路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六篷船虽然早就消失了,但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六篷船的描述和记载,透过这些记载可以一窥当年韩江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活,同样可以一观韩江商路的盛况。

    1、六篷船的规模、结构和装饰

    关于六篷船的叙述,最详细的当数清代山阴人俞蛟《梦厂杂著》中的《潮嘉风月记》,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六篷船的规模、结构、船中的陈设和装饰:

六篷船形势,昂首巨腹而缩尾。首长约身之半,前后五舱。首舱,居则设门,并几席之属,行则并篷去之,以施篙楫。中舱,为款客之所,两旁垂以湘帘,虽宽不能旋马,而明敞若轩庭。前后分为燕寝,几榻、衾枕、奁具、熏笼、红闺雅器,无不精备。卷幔初入,竟锦绣夺目,芬芳袭人,不类尘寰,然此犹丽景之常耳。顷年更有解事者,屏除罗绮,卧处横施竹榻、布帷,角枕,极其朴素。榻左右各立高几,悬名人书画。几上位置胆瓶、彝鼎。闲倚蓬窗,焚香插花,居然有名士风味。对榻设局,脚床二,非诗人雅士不延坐。——《潮嘉风月记》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知道六篷船是两头小,中间大,船头很长并且高高翘起。整条船共分成5个舱,第一舱主要用于船家日常起居,也是“施篙楫”的地方。俞蛟没有说六篷船具体有多大,但根据其他人的记录和生活常识我们约略可以估算出船的长度。潮海关税务司辛盛在《1882-1891年潮海关十年报告》有这样一段记录:“外国人普遍叫它‘纸船’,中国名称是‘六篷船’。它主要用于从嘉应州及邻近地区运来纸和木炭。这种船体宽、底平,船头弯弯翘起有十尺之高。”船头翘起有十尺之高,那么船身不能太短,否则无法平衡。“首舱,居则设门,并几席之属”。日常生活中一般大席长2,宽1.5 ,若按3席算,前舱约有10平方米,长度约有4.5-5。“首长约身之半”,后面4舱合起来的长度也是约4.5-5,船的总长约有9-10

    六篷船船身不大,贵在精致。窗明几净,陈设雅致,装饰华丽。中舱是船的重点部位,宽度不大,但格调淡雅。“两旁垂以湘帘”。“湘帘”即用湘妃竹做的帘子,这种帘子做工精致,为高门大族日常生活用品,《红楼梦》第40回就有:“......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湘帘是历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宋代范成大的《夜宴曲》诗:“明琼翠带湘帘斑,风帏绣浪千飞鸾。”清代龚自珍的《九秋》诗:“金铃摇断粉函欹,湘帘夜压玉蝇飞。”曹雪芹有七言律诗《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纳兰性德有词《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湘帘使六蓬船多了些书香气、文人气。中舱分前后,生活用品精致而又质朴,装饰极其雅致,名人字画、胆瓶彝鼎,样样齐全。清代长沙人周寿昌言:“水国游船,以粤东为最华褥,苏、杭不及也。”把六蓬船的华褥置于珠江、苏州、杭州的花船之上,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可以通过对比看出来。“珠江花船,甲于天下……所居楼船,名之为寮,一寮贮百余妓,比屋分房,形如鸽笼。中设公堂,铺设华丽,供奉财神。” “谷埠花舫极为繁华阔绰,,以艇肚住妓女,各有房舱,名叫白鸽笼……”珠江花船有不同样式,不同档次,但“白鸽笼”则是共同的。“广州艳迹,以珠江为最,风月繁华,尤聚于谷埠。”“次之在引(迎)珠街,又其次在白鹅潭。”谷埠的花船是珠江最繁华的,连最繁华的谷埠都是“白鸽笼”,其他可想而知。以“白鸽笼”与“两旁垂以湘帘”、“明敞若轩庭”,置彝鼎挂字画相比,六篷船与珠江花船的档次和格调高低分明。苏州地处水乡泽国,湖泊众多,河流纵横,物产丰饶,自古为佳丽云集之地,花船也是闻名遐迩。据清代元和年间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载:“画舫之游,始于清明。其船四面垂帘帷,屏后另设小室如巷。香枣厕筹,位置洁净,粉奁镜屉,陈设精工,以备名姬美妓之需。”据顾禄《桐桥倚棹录》载,苏州山塘河上的舟辑,形制各有不同,大略可分五种:沙飞船、灯船、快船、逆水船、水果船。其中“沙飞船”、“灯船”和“快船”基本属花船。且看顾禄的记录:“沙飞船……舱中以蠡壳嵌玻璃为窗寮,桌椅都雅,香鼎瓶花,位置务精。船之大者可容三席,小者亦可容两筵。”“郡城灯船,……灯以明角朱须为贵,一船连缀百馀,上覆布幔,下舒锦帐,舱中绮幕绣帘,以鲜艳夺目较胜。近时船身之宽而长几倍于昔。有以中排门扃锢,别开两窦于旁,如戏场门然。中舱卧炕之旁,又有小弄可达于尾。舱顶间有启一穴作洋台式者,穹以蠡窗,日色照临,纤细可烛。炕侧必安置4榻,与栏楹桌椅,竞尚大理石,以紫檀红木镶嵌。门窗又多雕刻黑漆粉地书画。陈设则有自鸣钟、镜屏、瓶花。茗碗、吐壶以及杯箸肴馔,靡不精洁”。“快船……户之绮,幕之丽,帘窗之琼绣,金碧千色,嵬眼晃面,与灯船相仿佛,但不设架张灯耳。”苏州花船有大有小,装饰也华丽,器具也精致,然喜“鲜艳夺目”、“金碧千色”,较六蓬船多了些艳俗之气。且“中排门扃锢,别开两窦于旁,如戏场门然。中舱卧炕之旁,又有小弄可达于尾”,结构布局应该类于珠江上的“白鸽笼”,周寿昌觉逊色也在情理之中。钱塘上的江山船,则相对简陋些,就不再细说了。

    2、六篷船上的生活世象

    “潮郡连疆,地邻瀛海,彻夜之笙歌叠奏,拨鹍弦而惊起潜鳞;侵晨之纷黛皆香,笼蝉鬓而艳留碧浪。”“绣帏画舫,鳞接水次;月夕花朝,鬓影流香;歌声戛玉,繁华气象,百倍秦淮。”说“百倍秦淮”有些夸张,但说六篷船上彻夜笙歌、纸醉金迷则是一点也不夸张。除了朝朝寒食,夜夜元宵,船上的吃穿用度,无不奢侈异常。

    “舟中则云鬓分梳,薄如蝉翅,蛾眉约秀,淡若春山。彩袖曳风,唾花凝碧。绣鞋步月,瘦玉生香。至于环佩声低,芳踪渐远,钗钿制巧,新样频翻,更有不能枚举者。”潮嘉风俗朴鲁,良家妇女的衣着打扮都质朴非常,但六篷船中的“花娘”则是金玉珠翠,花枝招展,。韩江自北往南纵向分布,大部分河段属内陆山地,位置极其偏僻闭塞,但六篷船上花娘的打扮却精巧而奢华,款式上频频翻新,走在时尚前列。

    鸦片是六篷船上必备之物,且看俞蛟的记录:

    鸦片烟出外洋诸国,色黑而润。凡游粤者,无不领其旨趣。余初不知为何物,后按《本草纲目》云:“鸦片,一名阿片,又名阿芙蓉。天方国种红罂粟花,不令水淹头。七八月花谢后,刺青皮取之。”此说甚确。余尝见人煮烟熬膏,其中尚有花瓣如莲者,不过形体略小,其为罂粟所制无疑。友人姚春圃尝为余道鸦片之美,谓:“其气芬芳,有味清甜。值闷雨沉沉,或愁怀渺渺,矮榻短檠,对卧递吸,始则精神焕发,头目清利,继之胸膈顿开,兴致倍佳,久之骨节欲酥,双眸倦豁。维时拂枕高卧,万念俱无,但觉梦境迷离,神魂骀荡,真极乐世界也。”余笑曰:“其然,岂其然乎?”然近日四民中,惟农夫不尝其味。即仕途中,多有耽此者,至于娼家,无不设此以媚客。然嗜好过分,受害亦甚酷。——《潮嘉风月记》

    从俞蛟的记录中可知吸食鸦片烟是此时潮州社会的时尚现象。俞蛟是会稽山阴人,乾隆五十八年(1799年)出任韩江上游兴宁县典史。初到兴宁时并不知鸦片为何物,可见此时鸦片还只是在东南沿海少数地区流行。“今所行鸦片烟,……不知何时流入中国。价值昂贵,嗜之者谓可助精神,利百疾,吞吸无厌。”鸦片烟是外洋之物,价格昂贵,鸦片烟的消费如此普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韩江流域经济的繁荣。明代中叶开始,以潮州、汀州、赣州为中心的闽西南、粤东、赣南经济区域开始形成,并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域联结成一个覆盖中国东南沿海的庞大的商品经济网络。乾隆后闽粤赣边经济区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纸、烟、蓝靛开始大量外销,渔、盐、米的输入量迅速增长。韩江商路的繁荣让昂贵的鸦片烟消费成为可能。

    “工夫茶”也是六篷船上必备之物,《潮嘉风月记》所载为俞蛟在船上所见: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潮嘉风月记》

    潮有茶俗由来已久,称“工夫茶”。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冲泡方法讲究见称。工夫茶除却茶叶的品质讲究,所用水质讲究外,茶具之精致也足以令初见者瞠目结舌。水缸要龙缸,素瓷青花,有宣德年制者更佳,康、乾间所产勉强算好的。水钵则以明代所制而饰以红金者为佳。舀水的器具一定要椰瓢。炉子要用红泥小火炉,炭火则是选用精心烧制的橄榄核炭,因为讲究火要活。煮水的水壶一定要用砂铫,绝不能用钢铫、锡铫或铁铫,因为怕夹杂金属味。茶壶和茶杯更讲究。壶虽说以宜兴朱砂为佳,但款式、大小、深浅、厚薄都有讲究。杯佳者是建窑白瓷,“建窑白瓷制者,质薄如纸,色洁如玉。”要白底蓝花,小巧玲珑。至于瓦铛、棕垫、纸扇、竹夹等物,则讲究“朴雅”。工夫茶冲泡的方法更见“工夫”,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要步步俱到,更要恰到好处,一丝不苟。冲茶的水温要恰到好处,“蟹目水”最佳,低了太嫩,高了太老。茶水的温度要烫但又不能太烫,茶色要不太浓也不淡,所以冲泡时间的把握要非常精确。冲要高洒要低。“铫宜提高倾注,始无涩滞之病”;洒茶壶要低放,要各杯轮匀,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冲时水绝对不能直冲壶心,否则为“破胆”,也“不可断续.不可迫促”,一气呵成才不致香气逸散。境界是工夫茶最重要的,因此,过去“世胄之家,高雅之士,偶一烹茶应客,不论洗涤之微,纳洒之细,全由主人亲自主持,未敢轻易假人。”如此的工夫,没有“闲情逸致”根本无法得其妙,工夫茶高雅而昂贵,六蓬船以工夫茶待客,足见其消费水平之高,情调之雅。

    秦淮、苏州等地都因船而诞生了“船菜”,珠江花艇的艇仔粥直到当下还为广州人津津乐道,潮州没有“船菜”,笔者也未能找到能证明六蓬船跟潮州菜之间有直接关系的资料,但没有记录不等于没有。潮州菜历史悠久,以精致著称,从韩愈的《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到潮州俗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再到潮州宴席以至普通家居的一菜配一酱,都可见潮菜的精致及品种的繁多。“买醉相邀上酒楼,唐人不与老番侔。开厅点菜须庖宰,半是潮州半广州。”晚清新加坡潮菜馆遍地开花可见潮菜风靡海内外的情况早已存在。“桂林山水洞,潮菜色味香”,已故文学家汪曾祺先生是一位美食名家,对潮菜赞不绝口。潮州菜地方特色鲜明,在当代流行的八大菜系中,虽被归为粤菜,实际上跟广府菜的区别极大,已故美食名家唐振常言:“八大菜系中无潮州菜,大约以为潮州菜可入粤菜一系。此又不然,通行粤菜不能包括潮州菜的特点,凡食客皆知,试看香港市上,潮州菜馆林立,何以不标粤菜馆而皆树潮州菜之名?” “鲍鱼猪肉鸡,海参龙虾蟹”,“燕、翅、鲍、参、肚(鱼胶)”是潮菜中的常规菜,可见潮州菜品的档次非常高。明万历年间,潮州乡贤林熙春感叹家乡潮州“服食侈靡于斯为极”,不是夸口。美食向来是娱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是韩江商路最重要的节点,也是六蓬船最集中的河段,按常理六篷船上的“船菜”当以潮菜为主。

    3、六篷船的数量、活动区域及影响

    韩江上的六篷船究竟有多少?大埔人张对墀的《潮州竹枝词》和《茶阳竹枝词》可以给我们粗略的印象。《潮州竹枝词》云:“疍船无数大江(韩江)中,疍妇如花倩倚风。多嚼槟榔当户立,一笑一迎玉齿红。”《茶阳竹枝词》曰:“三水三江合一河,沿河来去客船多。盈盈无数疍家女,皓腕明桩照绿波。”“疍船无数”,疍家女“盈盈无数”,可见韩江六篷船并不是零星存在,而且热热闹闹;不是只集中在湘子桥附近江段,而是摇曳在整个韩江流域。郑昌时是清代潮州嘉庆、道光时人,有《韩江竹枝词》多首,其中多次写到六篷船:“鳄溪水溯青溪清,青溪水入鳄溪行。船往船来随处泊,一样篷窗秋月明。” “东西弦管两纷纷,闽粤新腔取次闻。不隔城根衣带水,马头歌调送行云。”“家住韩江东复东,沿江绿柳护轻篷。梢头月落添春梦,制得新词唱晓风。” “马头调”即“码头调”,《梦华琐簿》言:“京城极重马头调,游侠子弟必习之。硁硁然,龂龂然,几与南北曲同其传授。其调以三弦为主,琵琶佐之。”琵琶是六篷船歌妓主要的乐器,船中有一名“大美”的花娘就以善唱《马头调》闻名:“大美字美娘,廉静寡欲,衣饰朴素。每逢宴集,酒酣拇战,群嚣纷起,独美娘默如。善歌《马头调》,其声娇而细,宛而长,如春莺出谷。”郑昌时《韩江竹枝词》中有一首写峦洲塔:“龙湫宝塔水方隈,一曲琵琶向晚催。绝爱洲前春涨活,蔡家围外载花来。”峦洲塔原在潮州古城北部金山东侧北阁下,蔡家围则在江对面的意溪寨,据载这里是六篷船主要聚集地之一,江边多酒楼茶肆。《江南女性别集》收有《韩江竹枝词》一首:“湘子桥长亘彩虹,六蓬船聚凤城东。双双飞出白蝴蝶,恰好轻帆遇顺风。”写的是湘子桥边的风光。湘子桥周边是六蓬船最为集中的地方,相关诗作很多,清代林兼善有《湘桥春涨》:“江流滚滚日沉西,万顷波涛欲拍堤。昨夜不知春水盛,六篷船已与桥齐。”同为清代的周易的《味菘园诗钞》中有《广济桥晚眺》:“蟹舍鸬庄画不如,棹讴声出瞑烟虚,六篷船泊灯初上,鳄渡秋风唤卖鱼。”钟声和《三余诗草》中《湘桥晚眺》:“日落金山起暮烟,聚蚊一饷意惆然(自注:韩文公赠张秘书诗:「虽得一饷乐,百如聚飞蚊」。),清夫也恐予归去,故遣筝琵奏画船。”丘逢甲有《广济桥》诗多首,多次写到广济桥边的六蓬船:“垒洲廿四水西东,十八红船铁索中。世变屡新潮汐改,驿程依旧粤闽通。五州鱼菜行官帖,两岸莺花集妓篷。莫怪桥名工附会,江山原已属韩公。”象这样抒写六篷船和湘子桥的诗作在潮州还有很多,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六篷船不分季节不论昼夜都是湘子桥周边江面的主角。

    六篷船兼有载客和娱乐功能,往来官、商皆乘坐,故清代韩江上下都有六篷船的踪迹。兴宁人胡曦《兴宁竹枝杂咏·西河青楼》诗云:“六篷船好四弦哀,花柳河西岁月催。老去秋娘风貌减,琵琶愁唱《到春来》。”诗下注:“西河多青楼,沿岸皆六篷花艇。”兴宁有“小南京”之称,其宁江上通东江、下汇梅江,是韩江源头水运枢纽。当年潮盐、布、山货在此集散。西河上下泊满了南来北往的船只,其中就有六蓬船。道光时梅州人杨懋建在《梦华琐簿》载:“幼时闻六篷船有细新者,吾州百花洲名伎也。”作者自注:“嘉应之水曰梅江,达潮州以入海,往来皆乘六篷船,如浙之江山船。”袁枚文中所言李宁圃的《程江竹枝词》,写的就是韩江上游程江的情况。程江发源于今江西寻乌县,流经广东平远,于梅州城外百花洲汇入梅江,在长达二百里的江面有不少六篷船。旧时梅江边天后宫前一带水面商贸繁华,六篷参差,有“梅江酒舫,笙歌达旦,俨小秦淮”之说。上文张对墀《茶阳竹枝词》中的“三水三江合一河”指的是上游大埔的三河镇,此处是汀江、梅江、海潭河的汇合点,江自此称韩江,此处是上下游货物的集散地,为六篷船聚集点之一。《潮嘉风月记》中所记歌妓,有湘子桥边的、有“居齐昌(今兴宁)西门外”的,有“恒往来清溪岐岭间”的,有“居程江之东”的,遍及韩江各段。清代六篷船的踪迹还延伸到潮汕平原的其他江河,如潮阳的练江也有六篷船的踪迹。道光年间潮人陈作舟有《潮阳竹枝词》云:“后溪水比前溪清,前溪月共后溪明。处处疍家争向月,三更不断管弦声。”诗作描写的就是潮阳县棉城郊外疍家宫附近练江的夜景。

    因为兼具载客、载货和娱乐功能,往来商客皆乘坐,韩江上下曾达到“舍此无他船可乘”的程度。“韩江抵清溪,往回千余里,处处修篁夹岸。每乘此船,与粉白黛绿者凭栏偶坐,听深林各种野鸟声,顿忘作客。是何异古之迷香洞,非胸有卓识,安得不为之惑?谚云:‘少不入广,职此故欤?’”六篷船的活动范围达全韩江,“往回千余里”,说明清代韩江经济的发展是遍及整个流域而非仅在下游三角洲一带。

结语:

    六篷船在韩江存在超过百年,是清代韩江流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韩江商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路的繁荣与萧条,商路上下的经济发展情况、各地的民情风俗都在六蓬船上得到反映。六蓬船实际上已是韩江商路的一个文化载体,借助六蓬船我们可以一窥清代韩江商路的经济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曾丽洁,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肖逸生,潮州市房管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