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汕头社科规划课题成果简介】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汕头发展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赖明明
摘 要:本课题研究从区域经济集聚与扩散、海港优势、要素禀赋论、木桶效应等视角出发,分析研究汕头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从而探索汕头发展新目标、新思维,提供汕头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建设的政策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①汕头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面对的竞争优势大于竞争劣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华侨的参与;③基于国家战略制定汕头目标;④要将汕头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必须“跳出汕头看汕头,跳出现有思维促发展”;⑤创新机制:设立“华侨试验区叠加自贸区”,探索与丝路沿线华侨聚居城市共建“双城更紧密经济文化合作区”,新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专项财政转移支付账户,加大对汕头综合交通及基础设施投资,争取亚洲基础建设银行数据库落户汕头,倡建互联网民营银行,建立SCSC互联网口岸,设立潮汕华侨文化网上孔子学院,建立“华侨寻根谒祖”长效机制,联合侨商组建华侨智库等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⑥发展动力:汕头发展要向改革要动力,向投资要动力,向政策要动力,向创新要动力,向侨资要动力,向文化要动力。
侨商投资与汕头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大学粤台企业合作研究院副教授 赵 平
摘 要:本课题从侨商投资这个特殊视角和案例进行的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侨商投资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与对策。汕头正在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通过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和共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来调动海内外潮汕华人华侨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①做大做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吸引侨商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要放宽眼界,树立吸引侨商投资的新理念。“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建立为汕头市吸引侨商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但政府必须制定清晰的战略,在吸引侨商投资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选择,吸引符合发展趋势的项目和资金。在鼓励和优化现有项目的同时,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和关联效应强的高新技术项目。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硬件环境。必须在完善交通网络、开发商业综合体、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推进城镇节能减排,改善城镇人居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等方面加大力气,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应该广泛地咨询侨商意见和引进侨商资金,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促进汕头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优化投资硬件环境。
③加快制度创新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投资软环境。用好特区立法权和试验区政策试验权,在引资方面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建设吸引海外侨商(包括其它形式的外资)来汕头投资创业的新体制和新平台。通过制度革新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为吸引侨商创造良好的法制化环境。通过制度创新提供全面的支付和贴心服务,建立汕头市吸引侨商的比较优势。
④发展当地企业集群,利用和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在吸引侨商和发展本地企业的过程中,要善于形成和利用企业集群的优势。一是要促使本地企业通过资本重组和行业整合,围绕自身优势和业务联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增强本地企业的实力和对侨商投资外溢效应的吸收。二是要围绕侨商投资形成具有较强关联效应和外溢效应的产业集群,引导和促进本地企业与外资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使本地企业更加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并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利用电子商务重构汕头产业体系问题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中共汕头市委党校副教授 石晓梅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国内电子商务发展内涵与影响路径,分析汕头产业体系的特点与薄弱环节,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汕头产业体系的若干建议,再造汕头经济特区竞争新优势。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要突出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和促进功能,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以社会投入为主体、以潮商商脉为依托、以电商企业为节点、以广大中小企业为对象,把发展电子商务与发展中小企业融合起来,把发展服务业和发展制造业融合起来,努力创造以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汕头产业转型升级。具体举措包括:①以建设区域性快递分拨中心为支点,重构汕头物流业体系。‚发展跨境电商,重构外贸优势。③打响潮货电商品牌,推动传统制造业提升价值链。④促进电子消费,推动会展、旅游、休闲等新的产业加速发展。⑤注重细分市场,推动汕头电子商务加速发展。⑥推动电子商务与物联网融合发展,重构农业、制造业等支柱行业。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建设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
新型城镇化中的汕头农民工市民化住房保障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赵佩华
摘 要: 本课题在运用理论模型分析并结合汕头市的实际进行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汕头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八条对策建议:①允许农民和社会力量按照政府统一规划要求在自己的宅基地上自主建设自建房、合建房;‚将自建房、合建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规划体系;③政府为“城中村”中自建房、合建房建设做好相关服务和支持;④加强对农民工聚居地的治安、公共卫生和消防等方面的管理;⑤加强宣传工作,转变农民工的住房观念;⑥逐步将更多的农民工纳入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范围;⑦鼓励和引导各种力量投资经营公共租赁住房;⑧引导企业主动承担起解决本企业职工住房问题的责任。
推动文化旅游开发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汕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潘丽辉
摘 要:本课题对汕头市文化产业现状、旅游产业的现状、两产业融合现状、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融合发展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汕头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产品模式建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目前汕头市两产业的融合发展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转化旅游产品不力、旅游市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发挥不力、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等。
可采取以下对策:①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共同协作。创建旅游文化企业联盟、整合营销并打造品牌、培养产业融合的经营管理人才;‚引导消费并刺激需求。培养大众对旅游文化产品的认知能力、挖掘需求并创新产业融合产品;③政府引导与支持。优惠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和谐的融合环境。产品模式是汕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汕头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大致将其分为五大块:潮汕文化观光与旅游产品开发的融合、潮汕美食文化体验与旅游餐饮的融合、汕头文化生产与旅游购物的融合、潮剧潮乐演艺与旅游娱乐的融合、节事会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融合。
加强专题博物馆建设 推动汕头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大学图书馆馆员 陈嘉顺
摘 要:本课题从专题博物馆的文化功能、我市专题博物馆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现存文化资源,探讨我市专题博物馆建设的对策建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我市专题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少、专业人才少、宣传手段少等。为此提下以下建议:①成立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各单位的业务人员、专家学者等组成。在政府的主导下,专家委员会研究制定汕头专题博物馆的发展规划,策划研究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开展研究、展陈工作,通过进行课题研究,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数字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强专题博物馆的研究、陈列、展览、宣传讲解等业务工作。‚利用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经验丰富、特点突出,各专题博物馆应积极发挥博物馆和其他传媒传播的交叉联动作用,借鉴大众传媒的经验与教训,挖掘自己传播信息的能力,丰富自己的传播语言,深入研究博物馆受众心理,针对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宣传手段。
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吴 莹
摘 要:本课题主要通过审美视角,剖析潮汕游神赛会的信仰文化美、精神内涵美、民风民情美和表现形式美等,来揭示潮汕游神赛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提出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可适用的产品类型,并指出可供借鉴的其他地方民俗节庆文化旅游成功案例;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对潮汕游神赛会民俗的保护与开发策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①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对潮汕游神赛会民俗进行保护。请民俗专家、学者和游神赛会组织者对有关游神赛会的所有原真细节进行把关纠正。政府和民间组织要深入去调查民间游神赛会组织机制、文艺文化传承方式及其规律,让民俗活动运营在一个有序、科学、公平、阳光的环境里。要重视记录,通过拍摄纪录片、录音和存档的方式保证游神赛会节庆仪式全过程的永久保存。
‚要重视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旅游产品的“文化符号”意义。可从“喜庆祥和、平安健康”这类祈福纳瑞精神追求的角度加以诠释;而在具体LOGO设计时可考虑结合神明形象、祭拜仪式、巡游盛况、潮剧、潮州音乐、舞蹈、潮汕美食等文化元素表现“信仰”和“潮味”两个内涵。旅游产品在推广和销售的时候,需要能体现“文化符号”意义的旅游形象,如口号和LOGO。
③构建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运营机制,完善配套,做好营销。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需要得到政府和政策的支持,构建良好的民俗旅游开发运营机制。重视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和营销。
潮汕文化对文化消费行为影响研究——以年轻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研究为例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司马千诗
摘 要:本课题试图将居民文化消费活动分类,从而探讨作为侨乡的汕头市年轻居民对文化消费活动的意愿和参与程度,以及汕头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侨乡文化融合而成的潮汕文化对居民文化消费活动的影响。本课题的主要结论是:
①传统的潮汕文化对人们的文化消费行为仍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无论从内容还是参加活动的频次和消费行为来看,纯传统的文化的消费活动所占比例并不高,相反,现代潮汕文化活动对人们的影响日渐深远。‚汕头市居民文化消费活动是多元性的,传统与现代并存,通俗、简单易学与高雅强化学习并举,特色类传统文化仍然受到消费者的亲睐,宗教性消费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人们在消费理念上仍然偏重于实效性和有益性。③消费者参与文化消费活动以及购买文化消费产品的动机是多元性的,希望通过使用各种文化产品,参与各种文化消费活动,提升自身的潜能、拓展社交面、娱乐自己、缓解、放松压力,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未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巨大空间等待文化创造者去开发。④消费者目前的文化消费阶段尚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更注重实际益处,性价比。⑤经济因素仍然是制约消费者消费以及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⑥产品宣传不利,文化活动宣传不到位也是制约消费者参与消费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⑦传统文化仍然对人们的文化参与程度以及意愿有着重要影响。
潮汕民间传统仪式的心理功能——以“功德”仪式为例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詹丽峰
摘 要:“功德”仪式是潮汕地区民间至今流传广泛的传统丧葬仪式,本课题从文化心理角度研究与反思上述仪式,旨在提炼其内在合理元素,认为其存在迎合了丧亲者的心理需要,具有“向死而生”的人生理念构建、哀伤情绪的完整抒发、通过“阈限期”重整日常生活等认识、情绪、行为意向三方面的心理修复功能,由此构建现代人健康心理生活、探索传统文化的更新、促进潮汕文化的优化与发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①功德仪式在潮汕民间的长期存在,其内容与用意有合情合理之处,体现社会功能积极的一面,其合理的元素是附着于仪式之上的,仪式要根据现代生活的实际从简优化,而不能丢弃。‚提取功德仪式的合理内涵,维护现代人心理健康。③变通仪式的外在形式,促进孝道表达与生活教化的多样化。面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根深蒂固的风俗,我们要深入研究与客观反思,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其合情合理的内涵,改良优化其外在形式,发挥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使其适应现代文明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南澳县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范耀登
摘 要:本课题通过深入调研,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南澳县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分析了南澳县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借鉴舟山群岛、泰国普吉岛生态环境治理经验,进一步提出完善南澳县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议和对策。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①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环境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多方参与,共同治理;‚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提高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③企业要增强生态责任感,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④环境非政府组织要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积极参与公共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监督,引导公众参与环保行动;⑤公民个人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践行低碳生态的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环境保护保监督能力;⑥建议制定颁行《南澳县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使南澳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有法可依,在优化海岛国土空间格局、保护自然生态、改善环境质量、发展生态经济、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与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有具体明确规定,以便全县上下共同遵循,促进南澳县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道德视域下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黄小铭
摘 要:本课题针对当前汕头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困境,确立生态道德理念,探讨汕头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①在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推行渗透意识和实践意识;‚在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推行环境意识和体验意识;③以南澳生态旅游区为切入点,紧抓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批生态景观,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④建立城乡生态文明规章制度,倡导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智慧消费和绿色消费,提倡简朴生活,低碳生活;⑤开展生态道德系列讲座,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倡导生态社会责任;⑥采取措施与企业签订相关绿色环保协议,倡导企业绿色生态发展;⑦鼓励海外潮商企业家回家乡开展生态绿色食品生产与制造,共同为汕头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出谋献策;⑧建设南澳生态旅游区为示范区,全面开展汕头城乡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我市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调研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市委改革办副主任 庄学斌
摘 要:本课题重点调查研究我市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问题、难点,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我市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主要体现在: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不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购买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不足、社会力量承接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①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要求,与当前正在推进的政府机构改革密切衔接,建立健全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人随事走,财随事转,形成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出台实施办法,分类指导推进。规范试点、力求实效;拟定相关目录实现有效对接;鼓励各区(县)或部门先行先试;适时启动立法程序。③科学安排财力,提供可靠保障。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财政预算编制;着手核查清理“临时工”工作;严格财政支出购买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范围;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途径。④培育社会力量,壮大承接主体。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模式;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研究出台社会力量承接公共服务的负面清单;加强承接主体的能力建设。⑤规范操作流程,严监管重实效。规范购买程序,推进信息公开;增强“裁判”的专业性和中立性;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做好宣传引导,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影响力。
发展汕头职业技术教育 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中共汕头市委党校副教授 郑良泽
摘 要:本课题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汕头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大力发展汕头职业技术教育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目前,汕头市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有待理顺,专业设置上未能与时俱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青黄不接,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不合理,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职业教育基础差,建设和发展规模相对滞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名无实。
为此提出以下对策:①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有利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舆论氛围,强化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全面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深化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③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投入。增加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创新办学思路,走校企联合之路。积极探索通过现代远程来发展我市职业教育的新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技术教育。④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技术院校。坚持“按需培养”的办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⑤建立一个负责全市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综合基地。
汕头市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合作研究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康志平
摘 要:本课题对汕头市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互动合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我市政府与社会组织走向互助合作之路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找出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并寻求构建我市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合作机制的有效路径,以提高我市危机的应对能力,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汕头市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互动合作存在以下问题:双方合作的意愿缺失;双方互动合作的范围狭窄,方式单一;应急合作沟通渠道不畅通;公共危机治理法律机制不健全。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培育公共危机治理中市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文化机制。强化认识,建立互信。政府重塑理念,转变职能。社会组织要强化志愿精神,加强理念建设。‚培育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拓宽双方合作领域。③构建科学的市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合作的信息沟通机制。④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后乌坎"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陈辉林
摘 要:民主构想与治理期待是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双重使命。广东乌坎村事件再次引发了村民自治时代民主选举与社会治理的深入研究。本课题研究以2012年3月乌坎村民主选举为分水岭,“前乌坎”时代偏向民主选举,“后乌坎”偏重于农村的社会治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村民自治视野下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乡政”的权力来源是国家政权,是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权力,而“村治”则是内生性的社会权力,不同的权力来源及服务目的致使“乡政”和“村治”在日常运行中产生诸多矛盾和冲突;‚各类村级组织利益交织在一起,长期影响着、甚至是干预村事务的处理;③党组织代行村委职能的现象时有发生,村委会无能为力;④村级领导者权威面临挑战等。
本课题提出以下对策:通过对“乡土精英治理模式”分析,认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宜采用民主框架下的威权统治:民主框架下乡土精英的威权统治是过渡时期一种选择,是一种政治心态的调整。‚民主框架下乡土精英的威权统治从政治文化而言,符合广大农村地区民众实际。③结合农村社会治理的实际,这里更多的是强调乡土精英治理方式上在决策方面的能独断与果断,在制度执行上更有效,在处置村事务上更具权威。④民主框架下的乡土精英威权统治,实际上是民主基础上对于“集中”的诠释。只有充分信任并将农村治理权限统归于乡土精英的“威权”施政,方能避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种困境。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加快建设法治汕头
地方情境与社会矛盾治理--以汕头劳动纠纷为例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市总工会副科长 陈 宇
摘 要:本课题以地方情景与劳动纠纷为观察视角,详尽收集了与汕头劳动纠纷状况相关的文献及数据,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设定了年度劳动纠纷量、万名社会劳动人员劳动争议数、劳动纠纷量与经济水平关系、劳动争议占社会总纠纷的权重、劳动争议调解绩效等五个指标,对当前汕头劳动纠纷状况进行全方位地测量,并得汕头劳动纠纷状况异于全省、全国的结论。为了解释这一特殊性,本研究从汕头地方情景中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探寻原因。本课题的主要结论是:
造成汕头劳动纠纷量总体低于全国、全省水平的原因,不是因纠纷得到有效治理而被化解,是由于劳资双方工作场所的冲突被抑制而总量不高。汕头低劳动纠纷量是基于抑制而不是基于治理而被化解。而对汕头劳动关系的治理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初步的政策建议:要有效治理汕头的劳动纠纷,从宏观上应坚持多中心治理的原则,积极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从中观上,注重形成行业性的劳动关系,为劳动纠纷的协调提供重要平台。在微观层面,提升劳动纠纷调解制度的绩效,发挥主体化解冲突的自主性。
着力优化法治环境 全面建设“法治汕头”
课题组负责人:中共汕头市委党校副教授 邹仰松
摘 要:本课题通过解析“法治环境”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法治环境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完善我市法治环境、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提速发展的对策建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建构法治环境为汕头提质提速发展保驾护航: ①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构筑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建议政府必须制定服务型的法治政府建设纲要。要高度重视政府决策的法治化。要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稳定市场竞争秩序,建构诚信经营的法治环境。要重典治乱,依法整顿市场秩序。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要引导企业家守法经营、诚信经营。③强化执法社会监督,构建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要通过两种途径的监督,实现对公权力的制约。要加强多方联动,扎实开展执法监督。要转变观念,主动接受监督。④突出地方立法优势,构建现代化治理的法治环境。争取制定出台汕头市法治评价指标体系。善用地方立法权,在法治的轨道上不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突出地方立法特色。⑤加强宣传普法成效,构建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多平台、全方位的法治宣传教育,打造我市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
在法治视域下提升汕头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路晓霞
摘 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什么要在法治视域下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如何在法治视域下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广东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有哪些经验?汕头在基层社会法治治理下需要哪些突破?本课题从注重理论上厘清这些重大问题,力图切实稳步地提升汕头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进程。本课题的主要结论是:
①以法治规范基层社会治理:响应广东省村(局)法律顾问要求,提升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效性,要用好实体和网络两个平台。实现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转型。‚以法治规范基层党的领导工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完善党内法规;文中提及的《法治蓝皮书(2015)》建议有关部门在查处贪腐案件过程中,及时向社会公开案件查处进程。③加强法律实施:应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应坚定进行司法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应有效控制其他社会主体的不当行为。④使法治文化深入人心: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着力强化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还要透过多途径、全方位的理念引领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