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2年第4期
汕头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潮汕文化的融合与定型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3-01-21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汕头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潮汕文化的融合与定型

■ 陈坤达

    11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来到汕头市,宣讲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谈到文化建设时,汪书记指出:“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形成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
    这就是说,创新文化即先进文化有二个支点:一是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以此而观,我们的潮汕文化,就具备了这样的特质。潮汕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定型,体现了一种创新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一、潮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和沉淀
    潮汕的文明发展史,要上溯至远古。从发现的贝丘遗址和出土的文物看,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活动,创造了地域性的土著文化。自秦朝开始,潮汕地区就归入统一的华夏民族。两千多年来,历经数十个朝代的更替,在整个历史前进的轨迹中,是多种文化汇集的过程。这是潮汕文化形成的最大特征。
    中原文化的第一次进入。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将任嚣、赵佗率大军五十万戍守岭南,其中一部分到达潮地,不久赵佗建立南越国,更在其后期置揭阳县,肇始了潮汕地区的行政建置。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出豫章经潮地统一南越,潮汕地区开始并入华夏大一统,中原汉人后裔及汉文化的南移入潮融合同化,初步形成汉文化为主体的潮汕文化雏形。
    中原文化的第二次进入。西晋末年,由于朝廷权力争夺而酿“八王之乱”,旷时日久,中原很多望族举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南迁氏族经闽而入潮,带来了当时较为完整的中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潮文化的内涵。时至今天潮地很多文化形态都可寻找到当时的原型。
    中原文化的第三次进入。隋唐时期,有几个历史事件对潮汕文化发展影响很大。一是陈元光父子平定潮闽蛮僚啸乱,带来了59姓军校定居潮闽;二是韩愈等一批京官先后刺潮;三是开元寺、灵山寺的建立和佛教的发展。这些事件都直接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有力的改造和发展了潮汕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的第四次进入。南宋末年,蒙元大军直指汴京,南宋小朝廷一路溃败,最终覆亡于潮汕地区。宋代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典范,璀璨夺目的高端文化随败军流布、散落于潮地。不但又一次丰富了走向成熟期的潮汕文化,更因民族感情激发了潮地对汉文化的认同,并对以后潮汕文化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上面约略交代了早期潮汕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迟至清初,潮汕文化仍是带着明显农耕色彩的大陆文明(尽管地处大海的边缘,但仍未与海洋文明接轨),其形成呈扇形结构汇聚而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来源复杂,潮汕文化一路走来呈现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形态,也就是说,潮汕文化是吸纳了中原各地、各个时期优秀的文化而融合生成的。
    在近二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潮地的文化中心一再变更,南越首置揭阳县时,是为抗击北方的军事威胁,故中心在五华——丰顺一带。隋唐时期,处于滨海、人烟稠集的潮州取而代之成为潮地经济文化的中心。潮州港是当时外贸的重要港口,唐时已有相当规模,进入明代商贸更为发达。随着韩江冲积平原的延伸,港口位置不断南移,改至庵埠又到樟林。社会的发展迫使潮地固有的大陆文明必须与海洋文明完成对接。近代以来,历史终于选择了汕头。汕头的诞生和发展,使潮汕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
    二、伴随着汕头的发展,潮汕文化完成转型
    在潮汕的发展史上,一百五十年前汕头开埠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时,汕头等沿海城市的开埠,从政治上看,是腐朽的清政府屈从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被迫开港通商;从经济上看,西方资本大举进入“天朝上国”,进行掠夺性的贸易;从文化上看,西方价值观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冲击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因为这一场变革,也从客观上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一是对本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来,宗教、艺术、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在悄悄地改变着固有的社会生态;二是刺激了民族资本的成长。列强虽然把持着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主导产业,但民族资本还是顽强在夹缝中冲出血路,生存并发展,尤其是借鉴了西方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法,带有明显农耕文明胎记的民族资本得到改良、嬗变,完成了与世界经济模式的初始接轨;三是国人的视野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第一次较直观地看到一个迅速前进的世界,从而对自身的命运有了新的思考。由于得风气之先,潮地有更深切的体会,变化也最为明显,几乎在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能寻找到这个“变局”所留下的辙痕。所以,1860年,这个普普通通的纪年,象一个路标,把潮汕的历史截然分为两个不同的时代路段。
    因这个转折,汕头诞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开埠前还未有汕头。但是,汕头的形成和发展却是潮汕地区那个特定时期的缩影,或者说是代表。比如,人口的集聚。汕头的现住民其祖辈无不是开埠后从周边县区迁移而来,当然带来了各地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等。各种不同文化,再加上随之进入的西方元素,碰撞和融合,这是何等的丰富多彩、煌煌大观!考察汕头的人文史,着眼与150年是不对的,而是整部潮汕史。所以说,汕头的文化生态是潮汕文化之集大成者毫不为过。
    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为标签的历史巨变是划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
    潮地处庙堂之远、居文化交汇的前沿,正好提供了有普遍意义的标本。
    比如在文化艺术方面,汕头开埠成为一个分水岭。如果说,在此之前,西方文化仅仅是通过海外移民(华侨)以双向交流的方式稍稍影响着潮汕本土的话,那么,开埠之后,西方文化就开始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并且迅速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一、西方价值观随着帝国资本用强加的形式进入潮地;其二、随着潮人向外移民(过番)量的激增,与家乡在感情和经济上的紧密维系而致西方(包括南洋)艺术理念时刻都在改造着五千年历史形成的文化道统。反映在日常生活上,就是出现了东西文化的“杂交”现象。比如服饰,开埠前平民多穿本地产棉、苧土布手缝大襟衫和压头裤,男女老少基本一个款式。开埠后,西洋纱和印花布大量涌入,西装、T恤开始有人穿用,社会上出现东西方服饰共存相容的形态。需要提及的是,西洋的纱纺工艺通过教会被引入潮汕之后,很快与传承悠久、精巧绝伦的潮汕刺绣结合,巧匠们创造出一款新的艺术形式——潮汕抽纱,立即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其代表性的产品“食布”进入欧美普通家庭,大受欢迎,几成潮汕女子的形象代表,影响直到今天。又如建筑,潮汕传统建筑源于封建礼教,讲究“尊古法制”,伦理纲常,天人合一,所谓“潮汕厝屋皇宫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开埠以后,西方列强在汕头沿海岸一带兴建了领事馆、别墅以及教堂、学校医院等西洋建筑,这些建筑是洋人从国外带来图纸,指导本地工匠所建,典型的西式风格。这样一来,异域的建筑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汕头的传统建筑,更在技术层面上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与创新。骑楼建筑,便是近代汕头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表征。同一时期的汕头民居也反映出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当年,一些敢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纷纷投巨资在家乡大兴土木、置地盖房,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异国建筑材料带到汕头,从而使传统民居开始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娇美风姿。这是潮人具有较强接纳心态和开放意识的一个展示。  
    三、汕头是潮汕文化的集大成和创新之地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近代以来潮汕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经济、政治上的变革相伴随,潮汕文化在近代也经历了从内陆型的农业文化向具有一定海洋型气质的工业文化型的过程,形成了若干新的特点,最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古代潮汕文化核心的封建主义儒家道统失去了其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科学观念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所取代。还在刚刚踏进20世纪时,一位任职于潮海关的英国人就曾敏锐地观察到这种变化,他写道:“许多人认为:‘旧的秩序让位于新的秩序的时刻已迫在眉睫了。’不管怎么样,现在毫无疑问正在突然兴起一种对西方教育特别是现代科学方面地需求。”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运动时期,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书刊报纸在汕头纷纷出现并向周边县大量传播,此后的革命思想更随着潮汕工业革命运动的高涨而日益扩大其影响,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二,潮汕文化的“海洋味”大大增强,即对外来文化变得较为开放,能够注意随环境与时势之变化而调适自身,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近代在潮汕出现了中外多种文化并存的局面,潮人颇善从海外文化中吸纳养分,无论思想观念还是艺术形式、生活方式等,都呈现多姿多彩的局面。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汕头市以小公园为中心呈放射状的道路布局,以大量骑楼式建筑,也明显地融入西欧的风格。
    第三,古代潮汕文化中一些带有民族性和地域特色的优秀成果得以继承,并在新形势下有所发展。尤其是潮人文化心态上的凝聚力、务实、精明等,都随近代潮人大批向海外发展而愈见显著。移居世界各地的潮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十分注重友谊和亲情,多以亲缘、地缘、业缘、神缘、物缘等“五缘”作为纽带相联结,宗亲会、同乡会、同业公会等社团组织相当活跃,数量繁多,依靠着高度的凝聚力和勇于拼搏、务实精明的心性,潮人有海外立定脚跟后,向商贸、金融、工矿、交通、能源、房地产以及科技等众多经济文化领域进军,成就卓然,出现了不少蜚声全世界的工商巨子、大银行家等。此外,传统的潮州话、潮乐、潮菜、功夫茶、潮汕工艺品等在近代不仅延绵不绝,且能推陈出新,许多也已随潮人的足迹而传遍世界、享誉全球。
    从上面叙述的潮汕文化发展之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汕头开埠,外来文化的进入,给潮汕文化注入了新的鲜活元素,使这一地域文化有了世界性的精神诉求。而这个过程,作为了潮汕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龙头城市的汕头市无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引领了文化的定型,确立今天对潮汕文化的基本表述:“传统文化之集聚、开放和合的精神”。所以我们说,汕头是潮汕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潮汕文化创新的发源地。这是历史的定论。
    四、汕头引领潮汕文化再出发的路径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着眼,汕头都具备引领潮汕文化再出发的所有前提,所以在新一轮社会发展和区域竞争中,汕头应该再次站在文化制高点,增强文化自信,卓立文化潮头,大手笔抒写大文化,大胸襟推动大战略。
    打造“潮都”。汕头应该打造一个名副其实的“潮都”,既能极大增强世界潮人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又让汕头成为文化中心地标。打造“潮都”,有“硬”、“软”二手。“硬”指硬件建设。实施点线结合,建成“潮文化之旅”长廊、“潮汕印象”、“潮汕民俗风情谱”、“潮地民艺大观”等专门区域,以全方位展示潮人的文明史和生活状态,用可观赏、可触摸的形式让人直接浏览“潮文化”这部大书。“软”指软件建设。首先,应以“节”来扩大潮文化的影响力,如举办二年一度的“潮汕民俗文化节”,把民间的游神、庙会和赛桌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来操办,整合潮地文化资源,提高表现力,集中展示地方艺术,着眼点在于潮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其次,以“会”来提高“潮都”的知名度,潮汕地区艺术土壤丰润,文艺人才众多,活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艺坛,我们应该利用这笔丰富的人脉资源,密集地举办各种“音乐花会”、“采风笔会”、“全国性艺术展”,吸引名家和大师到汕头来,让汕头成为各类有影响艺术活动的“硅谷”,最大限度提高潮文化的美誉度和关注度。  
    三种文化并举。汕头应建设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的、有自己特色的和谐新文化,主要由互相依存的三个层面构成: 1、积极构建符合汕头发展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又称主旋律文化,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最终形成一种官方文化。我们倡议建设社会主流文化,并不是要采取过去的那种单一的、一刀切的模式,主旋律的弘扬,亦应通过多样化来实现,使广大群众在娱乐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教化。 2、深入拓展精英文化。通俗一点讲,就是名家战略。文化发展的高度和广度,是以优秀作品来说话的,而作品是由人来完成的。精英文化是社会文化一种特定的存在形式,对提升整体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具有重要意义。可心说,在文化艺术领域,几乎每一个门类,汕头都有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其创作和研究能力,均达到国内以至国际同一领域的前沿地位,我们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催生佳作,多出精品。3、大力发展大众文化。现代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生长发育的,也有称为“商业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不能没有大众文化。在发展大众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用主流文化去引导和规范发展,使大众文化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作为应有贡献。这方面汕头大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建立文化传承基地。能代表潮汕文化的艺术门类,如潮菜、潮剧、潮乐、木雕、剪纸、石雕、潮绣、抽纱、楹联、灯谜、书法、嵌瓷、米塑等等都必须建立成规模、上档次的传承基地。上文所述的“潮都”是这些艺术的展示场所,而传承基地应根据大师之所在和艺术之集聚处建立。传承基地一方面能保证这门独有艺术火尽薪传、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确立“××艺术之乡”的地标意义,让汕头成为潮文化的首善之区。各种高端艺术的碰撞和融会,会促进一步推动潮文化创新力的迸发和影响力的传播,使潮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到处响彻潮声。                   

(作者单位:汕头市濠江区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