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4年第4期
潮汕民间称谓与和谐人际关系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5-01-13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潮汕民间称谓与和谐人际关系 
 ■ 陈汉初
    民间人与人之间的称谓,是相互间表示亲疏、嫡庶、内外、尊卑、长幼、男女等各种关系的称呼,其作用在于维系宗族、家庭与社会间的关系。潮汕民间的亲属称谓,是以父权为中心的亲属关系的集中反映,这与我国汉族的亲属称谓关系是一致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特别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邻里和交往,已不再是过去的邻里乡亲,人们的称谓也随之变化。但由于受宗亲称谓影响,人们对那些没有亲缘关系的邻里、同事、伙伴,仍用宗族关系称呼,产生了亲属称谓外延与外化现象。研究这些亲属称谓及其变化,对于和谐社会转型期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态特征,无疑是有裨益的。  
    一、潮汕民间亲属称谓
    潮汕旧时乡村村落族群,有族内亲和族外亲之分。根据血统关系的宗亲,就是族内亲;根据婚姻关系的姻亲,就是族外亲。宗亲属下又有直系和旁系的分别。直系就是由自己向上追溯和向下追溯的亲属。旁系是由自己的祖辈或父辈分别繁衍下去的亲属。姻亲则有祖母系、母系、婿系、媳系,以及姐妹出嫁的家族族系亲属。姻亲不如宗亲那样亲密。一般情况下,姻亲只在二世以内有来往,二世以外,就不那么来往了。但宗亲则不同,无论是堂的、同族的、再从的,仍然认为是宗亲范围内,辈序是不会乱的,顶多也只是在称谓之前加上名字,如××兄,以示亲疏之别。
    古代汉民族亲属关系,可以推至“九族”、“六亲”范围。所谓“九族”,就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图示如下:
高←曾←祖←父←已→子→孙→曾→玄→来→ →仍→云
    所谓“六亲”,其说法不一,较原始的说法是指父、母、兄、弟、妻、子。潮汕民间亲属称谓,大多实行叙述制,并按世代世系加以排列。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我”为启点,由本人亲生的儿女,男的称逗仔,女的称走仔;逗仔的儿子称逗孙,逗仔的女儿称走孙;逗孙的儿子称曾孙,逗孙的女儿称曾孙女;曾孙的儿子称玄孙,曾孙的女儿称玄孙女。
    潮人称儿子为逗仔,称女儿为走仔,是很有意蕴的。“逗”与“走”辞义相反。“逗”,“止也”,“住也”,“住而不他往也”。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孝子也。“走”,“往也”,“适也”。“走仔”,是指她长大后,必然嫁往他家,成为人家的媳妇。这是潮人重男轻女的陋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男孩子和女孩子对父母的财产均有继承权。现代潮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有的还说,生女孩子更好,女孩子懂得关心、照顾父母。
    (二)以“我”为启点,同父所生的兄弟姐妹,年龄比自己大的,男称阿兄,女称阿姐。阿兄的儿子称逗孙,阿兄的女儿称走孙;逗孙的儿子称侄孙,逗孙的女儿称侄孙女;侄孙的儿子称曾侄孙,侄孙的女儿称曾侄孙女。年龄比自己小的,男的称阿弟,女的称阿妹;阿弟的儿子称逗孙,阿弟的女儿称走孙;逗孙的儿子称侄孙,逗孙的女儿称侄孙女;侄孙的儿子称曾侄孙,侄孙的女儿称曾侄孙女。
    (三)以“我”为启点,生父称父亲,父亲的生父称阿公,阿公的父亲称老公,老公的父亲称老祖公;父亲的哥哥称阿伯,父亲的姐姐称阿姑;阿伯的儿子称堂阿兄(弟),阿伯的女儿称堂阿姐(妹);堂阿兄的儿子称堂逗孙,堂阿兄的女儿称堂走孙;父亲的弟弟称阿叔,父亲的妹妹称阿姑;阿叔的儿子称堂阿兄(弟),阿叔的女儿称堂阿姐(妹);堂阿弟的儿子称堂逗孙,堂阿弟的女儿称堂走孙。阿公的哥哥称老伯,阿公的姐姐称老姑;老伯的儿子称堂阿伯(叔),老伯的女儿称堂阿姑;阿公的弟弟称老叔,阿公的妹妹称老姑;老叔的儿子称堂阿叔,老叔的女儿称堂阿姑;老公的哥哥称老祖伯,老公的姐姐称老祖姑;老公的弟弟称老祖叔,老公的妹妹称老祖姑。
    以上称呼,只使用在间接提及时所称或行文中所称。在日常生活中,比自己辈份大的尊者,均按上面称呼,即使比自己年龄小的也如此。但比自己辈份卑、年龄也小的,背称以上称呼;面对面者,均以名字相称。
    (四)对于父亲的称呼,一般称“阿爸”、“阿伯”、“阿叔”,也有称“阿爹”的。但称呼也有变异,如有称父亲为“阿兄”,也有称“阿舍”、“阿主”的,但称“阿叔”、“阿爸”的为多。这种称呼上的变异,与风俗习惯或某一种特殊原因有关,不一而举。
    (五)对于妇女出嫁到本家族的称呼。长辈的:自己的生母称“妈妈”、“阿姆”、“阿母”;母亲的妯娌称“阿姆”、“阿婶”;父亲的母亲,即祖母,称“阿妈”;“阿妈”的妯娌称“老姆”、“老婶”;父亲的祖母称“老妈”,“老妈”的妯娌称“老祖姆”、“老祖婶”,等等。与自己平辈的:兄弟的妻子称“阿嫂”,或按排行称“大嫂”、“二嫂”、“三嫂”……;自己的小子辈:儿子的妻子,即儿媳妇,按排行相称,如称“阿大”、“阿二”、“阿三”等;旧时,还有的称“阿嫂”并冠以排行,如“大嫂”、“二嫂”、“三嫂”等。“大家”、“大倌”对儿媳的称呼,直接称呼和间接称呼都一样。但间接称呼弟媳时,则称为“小姆”,直接称“某嫂”。侄媳及侄孙媳,直接称呼为“某嫂”,背称为“孙新哺”(“新哺”即媳妇)。因潮人称呼侄为“孙”,故称呼侄媳及侄孙媳为“孙新哺”。
    (六)夫妻间的称呼,一般都以“喂”一类口头语互相称呼,或许以约定俗成,就物说话,不需称呼。现时的新式的叫法也有以兄妹相称,或称“老公”、“老婆”。现在,也有直接称呼姓名的。生儿育女后,不论直接称呼或间接称呼都称“某某的爸”、“某某的妈”,或许以“伊”代替。别人称某某夫妻或夫妻间相称,潮语称为“安者仔”、“安者”。
    (七)妻子对丈夫父母家人的称呼,一般随子女称呼,如对丈夫的父母称为“阿公”、“阿妈”,背称“大倌”、“大家”;丈夫的哥哥、嫂子称为“大伯”、“大姆”;丈夫的弟弟、弟媳称为“阿叔”、“阿婶”,背称“小郎”、“小姆”;丈夫的妹妹、妹夫称为“阿姑”、“阿丈”,等等。这样,妻子对丈夫家人的称呼与子女同,即所谓“嫁于父行,则为母行;嫁于子行,则为妇行”。即使是姐妹两人同嫁给另一家的兄弟两人,完婚后,姐妹两人原有的称呼即行终止,另按夫家关系的规矩互相称呼。妯娌之间的称谓,也与其子女的称谓相同。对夫家晚辈男女的称谓,则称“某兄”、“某姐”,如本人年事已高,则可直呼晚辈的名字。
    (八)外族男子娶本族女子,以“我”为启点,姐姐、妹妹的丈夫都称呼为“阿郎”(姐夫、妹夫),姑母的丈夫叫“阿丈”(姑丈),并冠以排行;老姑母的丈夫叫“老丈”(老姑丈),等等。女儿的丈夫叫“阿郎”,背称“仔婿”,孙女、曾孙女的丈夫都叫“阿郎”,背称孙婿、曾孙婿。
    潮汕旧时称姐夫、妹夫、女婿、孙女、曾孙女的丈夫为“阿郎”,现在只是平辈称“阿郎”,晚辈的普遍只称名字了。据翁辉东:《潮汕方言•卷七•释亲》云:“俗称姐妹夫为‘阿郎’,大抵以之称娇客。凡新婚者,皆称新郎,与唐朝及第者称新郎同样娇贵。(俗有大小登科之名,及第称大登科,新婚称小登科。)”据翁辉东的解释,娶族内女子的男子称“阿郎”,“阿郎”的原意为娇贵客人。这说明,潮人是十分重视新亲戚的,“好客热情”的待人之道,由此可见一斑。
    (九)对于母亲家人(俗称母亲的家后)的称呼,不论正面称呼或背称都加一个“外”字,如“外公”、“外妈”、“外老公”、“外老妈”、“外老伯”、“外老姆”等等。现时,人们为了表示亲热,也已不加“外”字了。对母亲的同辈家人,背称或书面函件都加“母”字,“母舅”、“母妗”、“母姨”等等;正面称呼则不加“母”字。对母亲的叔、伯兄弟的子女,都加一个“表”字,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等。
    (十)对于岳父、岳母的称呼,旧时一般都随子女称呼;现时大多随妻称呼。背称则称“丈人”或“丈人公”,“丈母”或“丈母娘”。对妻子家人长辈的称呼,一般都随妻子称呼。
    对岳父、岳母的称呼,还有称岳父为“泰山”,称岳母为“泰水”之说。“丈人”、“丈母”也好,“泰山”、“泰水”也好,自当有典籍可稽。“呼妻父为岳父,以泰山有丈人峰乎?”另,古时通称长者为丈人。古语还有“丈人吉”(见《周易》)、“遇丈人以杖荷蓧”(见《论语》)等句。而与之相对应的“丈母”、“泰水”,现查不到出处,大概是对应而言的牵强附会吧?!
    (十一)对妻子兄弟姐妹的称呼,旧时一般都随子女称呼,现时一般随妻子称呼。背称时,都加“妻”字,如“妻舅”、“妻姨”、“妻妗”等等。对妻子家人晚辈的称呼,侄儿一般称“内侄”。
    亲属称谓,是一种特殊社会人文现象。纵观潮人亲属种种称谓,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宗亲、姻亲界限明显;二是对待内亲、外亲有别,对外亲比较讲客套,对族内人认为是自己人,不那么讲究;三是对“小字辈”称“兄”、“嫂”也是旧时潮人亲属称谓的一个明显特征。这说明,潮人的“温”、“良”、“恭”、“让”、“谦”的良好思想品格;四是在称谓前加“阿”的情况比较多。其实,我国从古至今,大江南北,皆有称谓加“阿”的。如汉武帝之陈皇后称“阿娇”;吕蒙,别号吴下阿蒙;曹操的乳名称“阿瞒”;三国时刘禅的乳名称“阿斗”等等。其实,在称谓中加“阿”字,保留了古语的成份。翁辉东《潮汕方言•卷一•释阿》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二、亲属称谓的外延与外化
    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叫做亲属称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这种称呼方式,一般都在非正式的公共场合使用。交际双方,一般是偶而相逢的陌生人,运用的亲属称谓语只是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尊称,例如找人、购物、问路、乘车、应酬、交谈等。只要我们在潮汕地区的城市、乡村走一走,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称呼,例如:“阿姨,现在几点啦?”“叔叔,帮我一下忙。”“阿兄,请您坐这儿。”“阿伯,去外马路怎么走?”这些话中的亲属称谓语,已失去了原有的指称意义,所指的对象,事实上与说话人并没有亲缘关系,只表达了对被称呼对象的尊敬、礼貌意义。
    亲属称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亲属称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的显著特点是非系统性和非严格性。它没有一定的指向,也并不是所有的亲属称谓用语都可以外化使用,有一部分亲属称谓语是不能做外化称谓的。如“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孙子”等,就不能作外化称谓,如用此作外化使用,不但不是尊重人,而是对人不敬了。“姐夫”、“姨夫”、“姑母”、“姑丈”等也很少用做外化称谓。
    (二)亲属称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的词语形式、语义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亲属称谓语用来指称非亲属关系的人,有些是直接借用亲属称谓语的形式,比如:称呼外人“叔叔”、“姨姨”,大多数增加了语气词,在原词语后面加了“呀”、“唉”等语气词,并拉长口气。比如“阿叔呀”、“阿姨唉”、“阿兄呀”、“阿姆唉”、“阿婶呀”等等。不论是哪种情况,语气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他所指对象并不表示与说话人有亲缘关系,只表示了对被称呼对象的尊敬、礼貌意义。
    (三)亲属称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并不严格遵守亲属称谓语系统中辈分、年龄限定的称呼规则。年龄和自己父亲差不多的男子,可以称之为“阿伯”,也可以称之为“阿叔”;长辈对陌生晚辈的称呼,有时也用平辈称谓语,称呼男的一般用“老弟”,称呼女的一般用“大妹”;平辈之间,有时也称比自己年龄小的“老兄”、“大姐”;年纪大的对年龄小的同事的称呼,女的称“阿妹”、男的称“阿弟”。但现代人,一般都不喜欢人家称“老”,喜欢人家称“阿兄”、“大哥”。这也许与当今盛世人们的精神状态有关,现代人富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服老。据说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华侨回家乡潮汕探亲,每次住宾馆,服务员妹称他“阿伯”的,他口不说,心里可不那么高兴,也不给“小费”;凡称他为“大哥”的,他便很痛快,也会给“小费”。这说明现代人很希望人家认为他年轻。
    (四)个别亲属称谓语作为语素共同构成并外延为新式的职业称谓语。在社会转型时期,大量新词汇的产生成为语言层面的客观现实,并影响着社会称谓。在这些新词汇中,有一类职业称谓是以亲属称谓语,如“姐”、“哥”、“嫂”等,并和其它语素结合构成的。如“空嫂”这个词语,就是一个典型的新称谓。“空”这个语素保留了“空乘人员”的意义,“嫂”的语素意义是对年纪不大的已婚妇女的泛称。“空嫂”这一职业称谓语,是社会转型时期,妇女下岗再就业社会现象的产物。与“空嫂”这一称谓语相似的还有“军嫂”、“月嫂”、“钟点工嫂”等等。这些词语里的“嫂”,从词形上与亲属称谓语的“嫂”是一样的;但从语义来说,亲属称谓语的“嫂”指的是哥哥的妻子,而这些词语里面的“嫂”,是对年纪不大的已婚妇女的泛称。类似“某嫂”这样的称谓语,还有“服务员妹”、“空姐”、“司机兄”、“司机姐”等等。
    三、亲属称谓语外延、外化的原因及影响
    (一)传统的血缘关系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就是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一直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①亲属称谓语外化,与汉民族重视血缘亲族关系的观念分不开。人际关系深层结构中的这种血缘亲族观念,深刻影响着人际交往中称谓语的运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认为,运用亲属称谓语,能够起到缩短说话人和说话对象之间距离的作用,显得彼此更亲近、更容易消除障碍。据汕头市区调查,无论老年、中年、青年人,对和自己父母年龄相当的熟人,比如街坊、邻居,父母的同学、同事的父母等,一般都使用亲属称谓,或称“阿叔、阿婶、阿姨”,或称“阿伯、阿姆”。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冲击。称谓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相当密切。当社会发生大的变化时,称谓语也会随着发生变化。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老大哥,革命气氛浓烈,那时流行过“同志”;六七十年代,流行过“师傅”;到了80年代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多元化、复杂化。“同志”、“师傅”等日常称谓用语在社会通称用语中,已很难扮演像以前那样重要的角色了。虽然大家还在用这两个称谓语,但是运用的频率下降了,使用的人数减少了。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部分商业性的称呼,如“老板”、“老板娘”等等。
    (三)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传统文化的滋润。中华民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彬彬有礼的人民,《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如《小雅》、《大雅》、《卫风》中咏及宗法纲纪、亲属亲情的有:“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硕人其颀,衣锦 衣;齐侯之子,横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②等等。这些古语,道出了周朝时代人们处理宗法、亲属关系的态度和准则,也证明早在周代以前,我国北方民族亲属称呼宗法层面的多样性。随着我国北方夏民族的南移,潮汕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亲属称谓也与中原腹地如出一辙。亲属称谓语的外化,这在潮汕旧时是时常运用的,说明传统宗族观念历来就影响着潮汕民间的亲属、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潮人社会群体注重礼貌用语的社会风尚。

 

    注释:

    ①何新,《神龙之谜——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② 《监本诗经》,上海共和书局石所,1917年春月。
(作者单位: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作者系汕头市社科联顾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