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6年第1期
弘扬“海丝”文化 打造港口城市(下)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6-04-06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弘扬“海丝”文化 打造港口城市(下)

陆集源

    (续上期)
    三、发扬“海丝”精神,把汕头建成国际港口城市
    今年3月28日,经国务院受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使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有了纲领性文件。通过这份“愿景与行动”,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带一路”给中国、沿线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年7月6-9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赴潮汕三市调研检查工作时,明确指出:“汕头要齐心协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下大决心加快港口码头泊位、航道、疏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粤东港口优势。”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决策和胡春华书记指示精神,汕头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实现国家赋予的光荣任务,把汕头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以巩固和发展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
    (一)要增强港口城市意识,实施“以港兴市”战略
    港口与城市的关系十分密切,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利用天然江河沿海,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文明。世界发展到今天,港口如何依托城市现有的条件,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城市经济又如何利用港口这个门户走向世界,达到“港为城用,城以港兴”的目的,这是在当今世界经济新的挑战面前,我们所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汕头港与汕头市经济发展关系所要探讨的问题。
    2006年5月,交通运输部长李盛霖在首届中国港口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上的讲话中说:“我国沿海200公里范围内的62个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4%, GPP占全国的42%,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85%,港口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又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港口城市更加体现外向型集聚经济的特征,是参与世界分工的核心区域。港口是在世界范围内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商流和信息流等各种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平台,使各种资源不断得到优化配置,形成了诸多具有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等功能的国际著名港口城市。”
    目前世界国际性都市90%以上皆位于海岸线和大河口的三角洲,全世界经济总量的20%集聚在离海离江岸线宽度100公里的地区。纵观世界近百余年来城市经济发展史,发展最快的城市、最发达的城市,几乎都是和港口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荷兰的鹿特丹、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汉堡、韩国的釜山等等,无不都是以港兴市,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去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曾一度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就是发挥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货物大进大出,加速商品流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国大陆也是一样,上海原来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由于占据长江口和我国沿海中心点的优势,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自1842年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一跃成为世界大都市。其他有如大连、天津、青岛、宁波、厦门、深圳、广州也不例外,都是以港兴市。我们汕头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并不比人家差,只要上下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以港口为“龙头”,去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汕头经济就一定能快速发展。
    汕头是一个拥有15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正是由于汕头地理位置的重要,环境优越,开埠前海运贸易己初具规模,才引起外国人的关注。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点赞汕头是一个五口通商之后“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外国侵略者看中汕头,所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汕头被迫开埠。汕头开埠当然要记载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历史。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汕头开埠,对推动汕头乃至潮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汕头开埠后,使汕头港迅速成为粤东、闽西和赣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汕头对外开放,由于国际航线的开通,使汕头成为一个自由贸易港,从此世界了解汕头,汕头也走向世界。使汕头成为与世界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一个节点,促进了汕头海运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汕头城市建设,以及工业、商业、交通、电讯、金融、文化等各业各行的繁荣。至上世纪30年代,汕头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个繁华大都市,驰名中外,其辉煌程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要以史为鉴,借港兴城。各级政府各级领导乃至广大市民,要增强港口城市意识,要重视港口,支持港口建设,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贡献力量。汕头高层领导决策要以港口为“龙头”,实施“以港兴市”发展战略,促进汕头经济社会发展。
    (二)汕头港生产建设滞后原因
    新中国成立,汕头港一穷二白,原有的码头、仓库在二战中遭受严重  破坏,只存几十间破旧仓库。解放了,码头工人翻身作主人,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修复一座浮趸船当作码头和修复几十间仓库,恢复了港口生产。  解放初期,汕头地处国防前线,港口建设没有列入国家计划,国家只拨给少量维修费,所以汕头港生产力低,至1972年汕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只有157.6万吨。
    1971年林彪9.13事件后,周恩来总理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2月他视察了我国北方几个港口后,发出了“要三年改变港口落后面貌”的号召。在周总理指示的鼓舞下、汕头港人学习大庆工人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从1973~1978年先后建成3000吨和5000吨中级码头泊位3个,结束了自二战以后汕头港没有码头泊位的历史。
    1974年3月在汕头港自力更生建码头的同时,汕头港务局制订了《汕头港“五.五”<1976~1980年>建设规划》,拟在大华路尾至石炮台以东建设二个1万吨级码头(当时该地段属市郊农田)。交通部领导来汕考察,在听取地、市领导及有关部门意见后,同意港务局“五,五”规划。随后港务局做出工程建设方案报交通部。可是到了1975年7月,汕头市城建局用书面报告汕头市委,提出不同意港务局“五.五”规划的码头选址,主张码头选址应在珠池肚北岸。港务局领导认为在珠池肚建码头,在那个年代困难多时间长(主要是该地是一片海滩),国家不可能投巨资给汕头建港,也不符合周总理“三年改变港口落后面貌”的指示精神。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开起会来就争吵、辩论,讨论了两年多无结果,在“文革”运动的冲击下,“五.五”建港规划不了了之。最后建港方案被交通部取消,国家计委准备拨4000万元的建港资金(相当现在好几个亿)也被取消。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汕头港建设带来了契机。1982年交通部成立汕头深水港调查组,专为深水港选址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认为,在那个年代,饶平的三百门、达濠的广澳湾两处因水、电、道路无法解决而被淘汰。认为珠池肚能依托市区水电等有利条件,可作为深水港港址,但外航道浅滩如何整治是一个难题,因外航道水深只有4.7米,不够万吨轮吃水尺度,需要筑防沙堤,和挖泥疏浚,而筑堤是否可行必须用模型科学试验。如何整治外航道,经过超常规、高效率工作,珠池深水港选址从开始调查至防沙堤模型试验成功,外航道拦门沙整治方案得到国家批准,仅用了3年多时间。自1989年~2003年,珠池港区先后建成1~3.5万吨级码头泊位10个(其中二个2.5万吨级全集装箱码头泊位系港务局与李嘉诚属下公司合资建设的),同时建成一条长7.95公里(后延伸至11.00公里)的外导流防沙堤。从此,结束了汕头港没有深水码头泊位的历史,昔日孙中山夙愿也已实现(1918年制订实业计划时对汕头外航道整治提出意见)。
    历史进入21世纪初年,汕头港务局计划在广澳港区建设一期工程二个2万吨级泊位,码头结构按5万吨级设计(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交通局已建成一个万吨级码头泊位作为广澳港区的起步工程)。因涉及当地渔民的避风塘问题,先建一个不满意,再重新建一个才满意。使工程拖延了工期,原设计是5年完工,结果花了10年才宣告工程竣工验收,这是全国港口建设史所罕见的。
    汕头港150多年的建港沧桑岁月,反映了各个时期国家机关和领导人(如孙中山、周总理)如何重视港口建设。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和领导是如何对待港口建设的态度,他们有的人港口城市意识很差,忽视了港口在城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港口漠不关心,甚至有的官员在港口建设问题上当成了贪官。
    (三)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加快港口建设步伐
    1、要增强改变港口落后面貌的紧迫感
    至2014年,汕头港拥有5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87个,其中1~2.5万吨级泊位14个,3.5~6万吨级泊位5个,技术设计年吞吐能力3445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76万标箱(TEU)。当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16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32万标箱(TEU)。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适应度分别约0.7和0.6,而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计划提出,该项目指标应基本达到1.1对比差距较大。对比全国港口差距更大。据《广东港口》期刊2015年第一期报道:“2014年我国大陆港口货物吞吐量2亿吨以上达到18个,3亿吨以上达到10个,4亿吨以上达到8个,5亿吨以上达到5个”(其中宁波舟山港高达8.7亿吨,是世界第一大港)。汕头港是宁波舟山港的十七分之一,还达不到其尾数的7000万吨。相比之一,差距太大了,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可怜。汕头港为什么落后,一方面是港口建设滞后,缺乏大吨位码头泊位,未能适应当前世界大型化轮船海运的需要。另方面是潮汕一市分三(汕头、潮州、揭阳)之后,潮州、揭阳各自建码头,与汕头港争夺货源,使汕头港优势无法发挥。2014年本地集装箱生成量约有500万标箱,但仅有超过130万标箱从汕头港出口。由于通航能力不足,后方集疏运系统还未形成配套,所以大批货物流向深圳港和厦门港。目前,汕头港的货物吞吐量主要依靠煤炭中转粤东地区来支撑(约占三分之一多),三分之一的货源是供应本地的粮、油、气等生活物资,另外约三分之一才是进出口。这样货源结构与汕头港作为枢纽港的性质不相称。因此,我们要增强改变汕头港落后面貌的紧迫感,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汕头港列入全国1 5个重点港口建设之一的契机,把港口建设摆在“头号工程”的重要位置上,奋斗3~5年,改变汕港落后面貌。如果不重视港口建设,任其发展下去,汕头港将在全国“一带一路”建设中掉队落伍,走向边缘化,不但影响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影响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广澳港区二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一个2万吨级石化泊位于今年9月开始建设)。
    2、要依法治港,实施《汕头港总体规划》
    港口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国家十分重视港口。伴随着国家每五年制订一次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汕头港同步制订各个时期的建设计划,报国家交通运输部批准实施,它是受法律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地方政府要改变其计划,必须有充分理由,报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同意,才能得到允许。
    回眸汕头港建设史,可以看到港口与城市不协调、不配合,港口建设与城市建设往往发生矛盾,汕头港“五•五”计划流产就是典型例子。汕头港是全国25个枢纽港之一,所谓枢纽港意思是说汕头港的经济腹地要辐射到粤东、闽西、赣南地区。而某些人错误理解为汕头港只仅仅服务汕头市,港口建设会影响城市建设,所以对港口建设不关心、不支持,甚至反对和阻挠港口建设,这就违反了国家港口法及其他法令法规。
    2012年5月,国家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制订了《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办法》的法令,其中第二条:在总体规划区内建设码头等港口设施使用岸线,应当按照本办法开展岸线使用审批。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的港口岸线含维持港口设施正常运营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第二十二条:未按本办法取得使用港口岸线的批准,擅自使用岸线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港口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2013年5月,交通运输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汕头港总体规划(2012~2030年)》,总体规划要汕头港形成“一港九区”(珠池港区属九区之一),还明确指出其功能和作用。其中,珠池港区称:“以近洋集装箱粮食和建材为主,为汕头市临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提供运输服务。”《规划》特别强调:本次规划是指导汕头港建设与保护港口资源的依据,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口法》负责执行并实施监督管理,由汕头市政府印发相关部门协同执行。
    汕头港珠池港区是上世纪80年代初设计的。当时是按照潮汕地区经济发展前景设计港区生产能力(1 0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及配套的疏港铁路)。其吞吐能力1000万吨,约占全港吞吐能力的三分之一。可是一市分三市后(1991年分市),使汕头港货源大大减少,到2010年珠池港区生产不景气。在此情况下,2010年市城乡规划局报市领导提议珠池港区功能变换,要将珠池港区变为珠港新城。某些领导只看地产价值,不作全面长远考量就作出决定,将珠池港变为珠港新城。汕头港面向南海,货物从北方来,如果珠港变新城,从粤东以及周边地区来的车辆就得过二条桥(海湾大桥或礐石大桥),再走30多公里路才能到达广澳港区,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加重货主、商家的成本,他们觉得不合算,会选择弃近就远,走深圳港或厦门港。这样将剥弱汕头港的竞争力,浪费国家和外商投资几十亿元的建港资金,况且与目前动员外商参加建设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自相矛盾,同时也与《汕头港总体规划(2012~2030年)》相矛盾,因该总体规划有珠池港区的布局。
    汕头港有内海湾(珠池港区)和外海湾(广澳港区),外海湾主要承担欧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各国港口进出口货物运输任务。内海湾主要承担近洋(如香港、台湾、日本、朝鲜、韩国)货物运输任务。珠池港区拥有集装箱和通用码头泊位13个,其中1~2.5万吨级泊位9个,吞吐能力1000万吨,是目前粤东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配套最齐全(有6.3公里疏港铁路)的现代化港区,也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对台海运物流基地。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上看,不应该珠港变新城,因损失太大,打击外商投资积极性(港务局与李嘉诚合资的珠池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减少了汕头港三分之一的吞吐能力,也影响汕头港竞争力。各级领导乃至广大市民,要增强港口城市意识,增强法律法规意识。要重视港口,支持港口,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出应有贡献。
    3、要以史为鉴加快港口建设步伐
    我们要以史为鉴,依法治港,借港兴城。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汕头港列入全国15个重点沿海港口建设之一,这是国家赋予汕头的光荣任务,我们要借助这一契机,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建设大吨位码头泊位,以适应国际大型化轮船海运的需要。如果没有大吨位码头可停靠大型轮船,就要被“海丝路”所淘汰,掉队落伍走向边缘化。汕头港口、航运,外贸,海关,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要依法治港、依法治关,共同建设畅通、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大通道。要积极加强与“海丝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和货物贸易往来。随着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频繁,将改善汕头投资环境,增强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以及各区县产业的吸纳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巩固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各新闻机构新闻媒体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工具,在一段时间内广泛宣传国冢“一带一路”决策的重大意义,宣传汕头发展历史,宣传加快港口建设的重要性,使各级领导乃至广大市民增强港口城市意识,积极行动支持港口建设。
    二是要成立港口建设领导机构。港口建设涉及面广,时间长(一般每个码头工程需要4-5年),工作量大,难度也大,所以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要学习上世纪90年代汕头深水港建设的做法,成立汕头港建设指挥部,市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参与,指挥部设建港办公室,分若干个工作部门,分工合作完成建港任务。
    三是要多方面集资建港。港口建设是公共利益,关系到国计民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港口建设都是由国家交通部审定后由国家计委拨款,自从港口下放地方管理后,建港资金来源笔者不大清楚,本人认为今后建港资金应列入汕头市每年财政开支预算,以确保建港资金有保障。另外还可以多方融资建港,动员外商或本地大腕多方融资参与港口建设。
    回顾汕头150多年历史,可以看出,汕头是一个依靠海运贸易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港口与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损俱损,一荣共荣。港口与城市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汕头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汕头港的发展。我们应该把港口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口岸环境,拓展服务功能,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以适应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去带动各行业的发展,以史为鉴、借港兴城,把汕头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作者单位:汕头市台港澳经济研究会,作者系汕头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