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7年第1期
潮汕慈善文化的主要功能刍论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7-04-30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潮汕慈善文化的主要功能刍论

陈友义

文化功能是指文化及其传播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所释放的正能量。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教化、社会整合、辐射、娱乐、心理调适等等。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构成,慈善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因大峰信俗推动而形成、以善堂为核心的潮汕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笔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当也有其丰富的文化功能。

㈠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功能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维系、调整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约束、规范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所产生的作用。文化具有明显的社会整合功能,潮汕慈善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不可低估。

首先,潮汕慈善文化维系、调整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整合功能非常明显。社会需要互补机制来维系、调整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整体统合”。社会“整体统合”的互补机制,能有效地化解矛盾,使各方,尤其是对立双方达到平衡、协调、和谐、团结、统一。文化就是这样一种互补机制。潮汕慈善文化是潮汕社会“整体统合”的一种互补机制。潮汕慈善机构所做的慈善活动,有利于缓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弥合社会裂缝。潮汕善堂及其他慈善机构所做的善事义举,在潮人社会中负起了实质的族群联谊功能,并由此而建立了人脉和商业网络。善堂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在潮人社群中构成一种神缘关系,从而有效地维系、调整各种社会人际关系。

揭阳梅云觉世善堂是光绪年间由众乡民共同集资创建的,史载“因田园瓜葛而纠纷不息,故由两县开明士绅协助调解,捐资奋力发起办善堂,近邻两县二十九间村积极响应,捐田献地。”[1]善堂的建造,破解了“因田园瓜葛而纠纷不息”,受到“近邻两县二十九间村积极响应”,这充分体现了慈善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

慈善文化引导人们积极从善,扶危济困,传递爱心,从而减少老百姓疾苦,调整民众心理,化解种种社会矛盾,实现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20124月,汕头乌桥街道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夺去了两名孩子的生命,并使一些居民失去了栖身之地。存心慈善会的义工们纷纷走上街头,为受灾群众募捐善款,仅一天时间就募得善款150万元,见证了这一百年慈善品牌巨大的力量。潮汕慈善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不可忽视。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和谐与民众幸福感并不是单纯依靠经济发展、GDP增长、工资增加、物质生活条件提高等经济因素就能实现,快乐幸福感更多的表现是一种心理心态感受。潮汕慈善文化所包含的善爱精神,所“重情尚义”、“合群济众”、“助人为乐”、“助困扶弱”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力地促进潮汕社会和谐,在社会成员中进一步建立团结互助、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形成并养成“重义轻利”、“友善待人”、“乐群贵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有益于社会和谐与民众安居乐业。

其次,潮汕慈善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有效地粘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具有文化力。慈善文化具有慈善文化力。慈善文化力就是因慈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从而目标一致,众志成城,积极开展慈善活动,有效构造慈善事业而表现出来的力量,包括凝聚力、亲和力、同化力、感染力、感召力等。

在潮汕历史上,1918年的大地震、1922年的“8·2”台风、1943年大饥荒、1969年的“7·28”台风、2013年的“8·17”台风以及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等,潮汕本地善堂等慈善机构开展了一系列赈灾施药、施棺收尸等慈善活动,显示出团体一致,共渡难关,同抗灾难而形成的潮人强大凝聚力;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海外潮人毁家纾难,义无返顾地对祖国、对家乡抗战的捐资捐物,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这一凝聚力既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也是增进海内外潮人团结的强大力量。潮汕慈善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潮汕慈善文化具有明显的感染力、感召力,能有力地促进慈善文化产生积极效应。感染力、感召力是重要的文化力。潮汕慈善文化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产生的感召力是相当可观的。一个大峰祖师,播下了潮汕慈善文化种子,推动了潮汕慈善文化前行发展;一座报德堂造就了千百个善堂;一个“关微”先生,带动成千上万的义工志愿者。一个善堂就是一座灯塔,普照大地;一个人做善事,就是一盏明灯,点燃千百盏明灯,带出了千万个善人。“当你老母亲四处‘化缘’做善事时,你还好意思在外做坏事吗?”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李厝村以王佩君为首的老妈妈组织了集义福利会,20多年来,她们扶危济困,做善事,在她们的感染下,感召下,村民人人向善,个个从善,安居乐业,文明和谐。

有难者受到社会的捐赠资助,用不完的善款,用不着的善款,通过慈善组织转送给有困难需要资助的人,让爱心的火炬传递下去,这些事例,不时在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节目播出,体现了慈善文化的感染力,反映了慈善文化的感召力。

第四,潮汕慈善文化约束、规范人的行为,推动社会文明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值得肯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其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社会对人的行为也通过各种方式予以约束、规范。民俗习惯、宗教教义与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操守等,是人类用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的主要文化形式。慈善文化对人的行为言行也具有一定的约束、规范作用。潮汕慈善文化亦然。

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愿望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3]俗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哲理。俗语一方面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规定着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另一方面,俗语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俗语“是我们获得各种生活知识,接受道德、伦理教育,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与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的主要途径”,“是老百姓的百科全书,集中体现了民众的行为准则和生活哲学”,[4]潮汕俗语是潮汕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而用口头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文化。潮汕民间有不少慈善俗语,是潮汕慈善文化组成部分。潮汕慈善俗语在约束、规范人的行为,推动社会文明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善恶不同路,冰炭不同炉”、“好人终久在,积恶无久耐”、“做积恶,饲仔无头壳”、“万人所指,无病自死”、“人无做恶天地宽”、“人善人扶,人恶人诛”、“人在做,天在看”、“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晤惊鬼敲门”等慈善俗语,有力地警戒世人弃恶从善,驱使人们去邪归正;“积财不如积德”、“饥时给一口,当过饱时给一斗”、“好言好语解人金腰带,恶言恶语胀人肚皮破”、“亲帮亲,邻帮邻,富帮富,贫帮贫”、“敬老正有老人做”、“将心比心”、“天地补忠厚”等慈善俗语,告诫人们积极向善,个个行善。

因善堂、慈善总会制定的管理规则而形成的制度文化,是潮汕慈善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管理制度公正民主,为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提供了法律保证,使慈善活动有序开展。汕头存心慈善总会、外砂集义福利会等慈善组织的做法,都表明慈善管理制度在约束、规范人的行为,推动社会文明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卓有成效的。正因为如此,汕头存心慈善总会蔡木通会长才会理直气壮地对记者说:“我们这里没有郭美美。”[5]

㈡教化功能

“文化”一词出自《易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本义就是人文化成。可以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教化功能或称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教化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家庭、学校与社会,当然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得到自我教化,得到升华。潮汕慈善文化的教化功能是明显的。

首先,潮汕慈善文化是一种重要而丰富的教化资源。教化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丰富的教育资源,潮汕慈善文化无疑是实现教化功能的丰富教育资源。潮汕千百个善堂,几百家慈善机构,开展的丰富多彩慈善文化节与慈善活动,隐含着丰富的慈善文化,展示着悠久的慈善历史与文化传统,更是熔铸着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乐善好施、和衷共济的慈善精神。大峰风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辟,大峰文化节的举办,大峰墓苑、大峰纪念馆的相继拓建,《大峰祖师史话》、《大峰祖师传》、《大峰传奇》、《大峰颂》等作品,潮剧、连环画、音像品的先后出版,汕头存心慈善总会的成立……推动了潮汕慈善文化的向前发展,更是丰富了潮汕慈善文化资源。潮汕慈善文化的教化资源十分可观,非常丰富,当值得积极开发,有效利用,以培育潮人,特别是培育青少年的慈善品质、慈善精神,传承潮汕慈善文化优良传统。

其次,潮汕慈善文化具有明显的传统道德教化功能。中国是著名的道德大国,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发生早,发展好,发育健全。忠公爱国、孝道忠义、互敬谦让、谦虚谨慎、知恩图报、团结和睦、诚信友善、乐施好善、同心同德等等,都是传统的伦理道德。潮汕慈善文化就是典型的、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其崇尚的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乐善好施、和衷共济慈善精神,在培育人们积极向善、踊跃行善方面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

大峰祖师播下了潮汕慈善文化种子。当你站在祖师像前,瞻仰大峰祖师尊容,聆听祖师施医赠药,收尸埋骨,集资造桥的动人故事,你的心灵必然受到洗礼;当你漫步和平桥,你必然为大峰祖师慈悲为怀、济世利人的精神所感动;当你踏入汕头存心学校,你必然为困难学生而怜悯心起,善心骤起,为他们勤奋学习精神所感动;当你聆听“关微”先生的事迹,你必然为之点赞,为之感化……潮汕慈善文化在传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十分明显。

㈢心理满足功能

人的行为是有其心理活动的。人的心理是文化培育出来的,可以说,人的心理就是文化心理。文化心理是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式。是文化就有功能。文化功能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功能总是意味着满足需要,从最简单的吃喝行为到神圣的仪式活动都是如此。”[6]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总是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获取需求满足,有物质的需求满足,有肉体的需求满足,有精神的需求满足,也有心理的需求满足等等。当中最大的、最深层次的满足,就是心理满足。人往往会因心理满足而心花怒放,而心安理得;人的生活会因心理满足而舒适、滋润、甜蜜;人生会因心理满足而顺畅、精彩。

人的心理需求多种多样,有多个层次。对于传统社会的人们来说,由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对较低,尤其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民众,往往在自然灾害面前,在疾病折磨之下,在生活穷困潦倒的逼迫下,倍感无能为力,深感无人相助,只能呼天唤地,祈求老天爷开眼垂爱,寄托神明开恩保佑,请求圣人君子出手相助……重信仰、求庇佑、寻寄托,是很多潮汕人的心理形态。潮汕慈善文化以人生需求的扶助、资助而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一个大峰祖师就是一种崇高的慈善;一个善堂就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一个慈善组织就是一种充足的精神寄托,一个慈善活动就是一种愉悦的爱心播送。行善者因做善事帮助了他人而心情愉快,心满意足,是谓助人为乐,功满德园;受善者因有他人帮助而感恩戴德,领受温暖。

人需要心理满足,也离不开心理调适。有道是“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利,件件满意,时时称心,总是有挫折,会遇到困难。有的人会因此而唉声叹气,情绪低落,心理失衡,心灵创伤,以致有的人会泄愤,做出偏激的行为。心理失衡不仅对本人身心健康不利,而且往往是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潜在因素。这就需要有效的心理调适,特别是自我心理调适。潮汕慈善文化就有一定的心理调适功能。

慈善会使受善的不同人、不同社会群体获得心理平衡。身残病弱者、灾祸缠身者,得到社会的扶助,受到他人的捐助,摆脱病魔折磨,摆脱灾祸困扰,他们就会心平气消,倍感人间有爱,世间满情,心平气和,从而重拾生活的信心,收获人生的希望,并且“滴水之恩,报以涌泉”,加入慈善行列,将爱心传递,将慈善精神发扬光大。

㈣文化辐射功能

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又是传播的。任何文化共同体一经形成定型,就具有一定的甚至是强大的场域力,向外辐射,影响其他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推动其他文化的演变与新构。潮汕慈善文化与其他潮汕文化形式一样,具有一定的文化辐射功能。

潮汕慈善文化辐射功能第一个表现,也是最大的表现,就是向海外传播。自19世纪90年代末开始,海外潮人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老挝以及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纷纷建立起善堂、善社。海外潮人善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争取生存空间,已由一个宗教与慈善组织,主动被动地纳入社区中一个不分种族、宗教、语言和社会阶层的福利团体,善堂的慈善功能也更为广泛和多元化。

潮汕慈善文化传播到海外,海外潮人则将海外潮人慈善文化反哺家乡,这是潮汕慈善文化辐射功能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有效补充。潮汕慈善文化因有海外潮人慈善文化的加盟而更具特色,而增光添彩。

善堂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是潮汕慈善文化辐射功能的第二种主要表现。善堂文化因大峰祖师而开启之后,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陆丰甲子成德善堂、福寿善堂是其属,最远地区有梅州梅江区的乐善堂。

潮汕慈善文化辐射功能的第四个表现是当代潮汕慈善文化通过赈灾,向国内灾区传播。

2008年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存心慈善会组织150多名义工,连续7天在火车站为滞留旅客,特别是残疾人和老人儿童免费提供总价值150万元的御寒衣物、棉被、食品等物资,确保滞留旅客吃饱穿暖,并将募得的价值200万元的赈灾物资,分三批运往广东清远、韶关和湖南郴州等冰雪灾害受灾地区。“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存心慈善会将募得的180万元爱心善款转交给市慈善总会,用于四川地震灾区的救灾。5月底,存心慈善会把总值156万元的发电机、速食面、奶粉等救援物资装成7卡车运送到四川绵竹灾区。6月再组织一批价值166万元的赈灾物资,运送到甘肃省陇南市地震灾区。“4·19甘肃玉树大地震,存心慈善会募集100万现金和260多万的物资分4火车皮运发到青海玉树灾区[7]……汕头存心慈善会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慈善组织,但“爱与感恩”的光芒打破地域限制,辐射到全国各地。

总之,潮汕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价值明显,具有社会整合、教化、心理满足、辐射等文化功能。文化功能需要做强做大,必须扩容提质。文化功能需要实现。文化功能的实现需要科学措施与对策,离不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文化功能一经实现,必定产生积极效应,取得理想效果。潮汕有功能如此明显的慈善文化,我们怎能置之不用?

参考文献:

[1]金文坚、陈景熙:《潮汕善堂文征》,《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第19卷。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3]王伟深著:《潮汕俗语文化漫谈》,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4]王娟著:《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第88页。

[5]陈映平、王漫琪:《潮汕民间乡土慈善故事:百年善堂的现代启示录》,载《羊城晚报》,2013526

[6][英国]马林诺夫斯基著:《文化论》,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13页。

[7]陈静莹:《“善、信”铸百年善堂之魂》,载《汕头日报》,2012527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系汕头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