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汕头社科 > 近期文章 > 2017年第2期
加快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暨汕头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7-08-25     来源: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发布机构: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加快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暨汕头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赖明明

本课题通过对汕头市文化产业以及华侨试验区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依据文化产业发展理论,探索加快建设华侨试验区及汕头文化产业园,推动汕头文化产业发展,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汕头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一、汕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潮汕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汕头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突出,文化市场体系较为完善,文化创意活动较为活跃,文化产业投资较为成熟。根据2014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汕头市共有3453个文化产业注册法人单位,创造税收总额约6.6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单位的从业人数为44人,产业内从业人员人均GDP38.32万元。

(一)汕头文化产业在粤东处于领先

近几年来,汕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接近9%,在广东省排名靠前,超过全国3.76%的平均水平。目前共有8个文化产业项目获准进入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目前在广东省所有地级市中排名第一。截至2015年底,汕头市有文化产业企业3809家,广告业经营单位284家。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企业8家,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344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文化企业26家,合计378家。

从产业结构分析,汕头八大支柱产业中文化产业占据三席之地,分别为新闻出版与印刷包装装潢、动漫创意文化及音像制品、工艺玩具与文具。汕头初步形成了动漫玩具、光盘音像、印刷、文具等文化产业集群牵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目前汕头的玩具产业、母婴产业、珠宝首饰和服装等都与文化创意产业中IP形象设计、动漫制作、手游和影视等相结合,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同时还拥有国家重点动漫企业1家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

从区域发展分析,汕头在文化衍生产品的生产制造领域具有优势地位,形成了多个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专业镇。目前,汕头已经成为中国工艺玩具、文具用品、光盘产品生产基地,全市拥有26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35个“广东省著名商标”,居全省前列。其中,文具和光盘产品的品牌数量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澄海区是全国重要的工艺玩具生产基地,潮南区则是全国重要的文具生产基地,金平区和龙湖区是全国重要的印刷基地,潮阳区既是全国重要的可录类光盘生产基地,又是全国重要的文具生产基地。

从上市公司构成分析,汕头目前共有22家上市企业,其中有6家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业。其中,广东奥飞娱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动漫企业,是国家级重点动漫企业和汕头市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星辉互动娱乐、骅威玩具等企业纷纷推出手游与网游等互联网游戏,星辉等企业涉足影视和体育娱乐产业。

 

(二)汕头文化产业在广东处于落后

1、汕头第三产业占比靠后

2015年我国GDP676708亿元,比2014年增长6.9%。其中,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图1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从2010年开始呈逐年增长态势。

2015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72812.55亿元,同比增长8.0%,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2015年广东第三产业比重达50.8%,在历史上首次突破50%。第三产业增长9.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1%,,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

2015年,汕头GDP1850.01亿元,在广东省内排名位列第13名。汕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351.743.0。汕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43,不足50。这不仅落后于广东省,而且落后于全国的水平,相当于2011年全国的水平。


2、汕头文化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相关部委联合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国统字〔20052号)范围为评价依据,文化产业核心层中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四大类。对照这一标准,汕头的文化产业核心层相对落后,比例较低;相关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三大类的所占比例也有待提高;文化产业布局还需要优化,政策扶持还需进一步完善。

3、汕头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

文化产业效益急需进一步提高,未形成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也未能形成上下游紧密联动的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汕头现有玩具企业约4000余家,但是规模以上企业不到400家,动漫玩具的设计环节不在汕头,而在广州。20112014年,奥飞动漫、群兴玩具、互动娱乐、骅威股份、邦宝益智5大上市文化公司生产总值占汕头年度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09%2.52%3.18%3.57%。文化产业产值较集中于几家大型企业,且占比逐渐提高,并未对汕头其他产业链形成全面的拉升效应。

二、汕头文化产业园及华侨试验区现状分析

汕头作为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与著名侨乡,具有开放的人文环境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汕头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园发展,国务院批准设立华侨试验区。2014915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相关政策的批复》同意汕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汕头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在粤东地区可谓得天独厚。然而,汕头文化产业园尚未形成集约化发展态势,规模经济不明显,华侨试验区尚在建设中,文化产业的推进正在蓄势准备之中。

(一)园区经济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共识

文化产业园(或称“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产业深化发展的方向。通过园区经济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能够尽快形成围绕文化产业链的规模经济,形成文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约化发展布局;第二,能够推动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结合,文化产业园既是文化生产基地,也是文化消费场地。

1、广东省重视文化产业园建设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培育一批文化知名品牌,创办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截至2016年,广东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呈现两大亮点:

第一,文化产业园的集约化效应明显。深圳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羊城创意产业园、广东工业设计城等成为在全国起领先示范作用的佼佼者。

第二,文化产业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显。珠江钢琴通过积极参与社会音乐教育活动普及钢琴教育,为提升国民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深圳华侨城连续举办十届社区文化节,打造了一条游客与居民共享的文化“生态链”,佛山通过对传统岭南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生产经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吸引海内外游客,融入政府外事活动之中。

2、汕头市重视文化产业园建设

2016年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加快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政策创新,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重点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开放,争取国家和省在跨境金融、资源能源交易、文化创意等方面率先给予更多的试验权。”

《汕头市法治政府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配套制度。围绕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总体布局、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两大战略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和良好的法治环境”“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新生代华侨文化输出,建设凝聚全球华人华侨的精神家园。”

(二)汕头现有文化产业园未形成规模经济

汕头现有文化产业园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未形成规模经济,缺乏创新点,可持续发展存疑。

1、“1860”受制空间未形成集约化效应

2014年,以“1860”命名的粤东首个文化创意园在第五届侨博会期间启动。该项目是金平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通过对已搬迁的第九中学进行整体修缮改造、全方位保育活化,以保持原有建筑、增加功能性建设为原则,创建以潮汕历史文化和汕头开埠文化为特色的创意园区。

虽然园区提出以创意为原点、艺术为核心、文化为链条,集结多方社会文化力量,打造符合市场规律的、体系完整、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汕头特色、国际化色彩的“SOHO艺术聚落”、“LOFT生活方式”,浓缩呈现全新“汕头印象”。

但是,经过调研了解到,建在中学旧址的“1860”在空间上无法向周边扩展发展,目前,游客稀少,尤其是非节假日,许多商铺门庭冷落,“1860”并未成为汕头市民文化消费必选目的地,故而,现有进驻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未形成集约化效应。

2、模仿发展模式无法实现“弯道超车”

2015年,汕头另一家文化创意和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创意园在汕头珠池路新兴工业村内举行启动仪式。

该项目大部分建筑为八十年代的老厂房,总占地面积36283平方米,有工业厂房和仓库共10栋。项目强调借鉴北京竞园、798,广州TIT、红砖厂,提出建成汕头“798”。

经过调研了解的情况是:该项目从启动到形成规模经济尚需时日。一方面该项目有助于活化旧厂房和仓库,对于繁荣汕头文化产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该项目难以成为汕头文化产业园的领军力量,项目模仿北京、广州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难以实现汕头在文化产业领域“弯道超车”的目标,难以形成汕头文化产业全面繁荣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汕头文化产业园发展落后的现状。

(三)华侨试验区“文化产业园”处于探索阶段

文化产业是汕头华侨试验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乎汕头华侨试验区的成败,汕头非常重视华侨试验区“文化产业园”发展,举办了多次研讨会,积极探索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园”建设。

1、“文化”与“试验区”是华侨试验区主要特色

目前,广东省有四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分别为广州南沙经济经济开发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经济开发区、汕头华侨试验区。汕头华侨试验区与其他三个开发区进行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唯一被冠以“文化”命名,显示国家重视汕头文化发展,强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个经贸合作之路,而且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第二,唯一被冠以“试验区”命名,显示国家重视汕头试验与创新。

2、华侨试验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喜中有忧

目前,华侨试验区尚在建设,试验区内的基建项目并未如预期般蓬勃。汕头统计局数据也显示,华侨试验区自2014年批复设立以来,汕头GDP及文化与相关产业增加在2014年前后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对于华侨试验区相关文化企业与产业的调研显示,在华侨试验区注册的公司有四个特点:第一,这些公司的注册地在试验区,经营地却不在试验区;第二,大多数注册公司既非科技含量高的公司,而是文化传播类别、礼品设计类别的公司;第三,大多数注册公司是中小民营企业,而非外企、央企,或者上市公司;第四,华侨试验区最为亮眼的发展是2015年推出的“华侨板”。但是,华侨板的融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一个地方性的融资平台,仅相当于“第四板”。

综上所述,华侨试验区非常重视“文化”发展,但是,如何推动华侨试验区文化产业发展,仍是未知数。

3、省市支持华侨试验区“目标一致,政策有别”

2014915,《国务院关于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有关政策的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试验区,赋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的重大使命。明确试验区要以合作、创新和服务为主题,构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聚集发展创新平台, 建设跨境金融服务、国际采购商贸物流、旅游休闲中心和华侨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基地;大力发展跨境金融、商务会展、资源能源交易、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信息、海洋等富有活力的都市产业体系。

20151113,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华侨试验区《发展规划》,要求尽快启动实施。会议强调,华侨试验区建设要体现改革精神,借鉴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思路和做法,积极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把试验区建设成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聚集发展的创新平台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要做好“侨”字头的宣传工作,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粤港澳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潮汕籍华侨集中的国家和地区的侨团侨领侨商广泛作好宣传推介工作。抓好汕头深水港建设,以港兴城。

为了加快建设华侨试验区,汕头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2015年,汕头推出华侨板。2016331日起实施的《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关于促进华侨试验区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国务院关于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有关政策的批复》要求大力发展的跨境金融、商务会展、资源能源交易、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信息和海洋等都市产业进行扶持。2016928日,汕头通过了《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省级示范基地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围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总体定位,着力打造“一个平台、五个中心”,即中国华侨产业合作平台、华侨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国际采购商贸物流中心、粤港澳教育与科技交流中心和华侨华人旅游休闲中心;结合华侨试验区现有基础与未来产业布局,着力从跨境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娱和创新服务、旅游休闲服务、健康医疗服务、信息和科技服务、法律服务、环保服务等九大领域,突出试验区与港澳服务业的合作重点,加快集聚港澳高端服务业资源。

 

对如上政策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各方全力支持。从国家到省市,对于推动华侨试验区建设都非常重视,寄予厚望,充满期待。对于华侨试验区的发展,广东省的《发展规划》与汕头的《若干意见》均是明确了发展目标,在战略层面达成了一致。

第二,没有既定模式。对于华侨试验区的发展模式,迄今没有一个既定模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各方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就对汕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汕头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推进华侨试验区所涉及的发展模式、推进步骤、推动机制、配套政策等战术层面,依然需要进行全面分析,深入研究。

第三,省市之间倾斜政策有别。汕头希望获得更多政策倾斜,广东省偏向汕头先行先试。例如,汕头希望华侨试验区获得自贸区的待遇,被纳入广东省自贸区;但是,广东省的《发展规划》只是提出“借鉴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思路和做法”,未制定华侨试验区纳入自贸区的时间表。南沙、前海、横琴三个开发区已于201412月经国务院批准被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三、面向粤东制定以华侨试验区牵头的发展战略

在国家及广东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汕头要贯彻国家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方针,抓住华侨试验区的发展契机,明确发展战略,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园的发展。

根据本论文对汕头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园及华侨试验区现状的调研,依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与理论,参照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制定以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以成为粤东文化产业领军城市为目标

汕头华侨试验区,不仅与广东省其他开发区比较具有特殊性,而且是粤东地区位于汕头所共有的禀赋资源,因此,既要“立足汕头”,又要“跳出汕头”。

汕头不能只是满足于通过华侨试验区带动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应该以华侨试验区统筹汕头,而且应该统筹粤东地区文化产业园发展。

第一,面向粤东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启动面向粤东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汕头要保持粤东中心城市引领地位,就要以建设华侨试验区统筹、引领粤东文化产业发展,致力于把汕头打造成为粤东创意城市,建成粤东文化产业重要基地、粤东文化产业交流中心。

第二,充分利用好粤东同城化机制。汇集粤东三市优势资源,共同推动华侨试验区建设,核心就是要分配好利益,要让华侨试验区的发展惠及三市。同时,借鉴京津冀等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打造粤东三市同城化升级版。

(二)发展思路:华侨试验区→园区经济→文化产业集约化→现代服务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此,确定发展思路是:

第一,以华侨试验区牵头统筹规划汕头文化产业园发展。以华侨试验区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华侨试验区,以华侨试验区牵头。首先,围绕华侨试验区统筹规划;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若干辐射粤东的区域文化产品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建成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与文化产业园。

第二,以园区经济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这也是汕头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通过政府的宏观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将高等学校、企业原创设计中心和金融机构这三方面力量形成纽带连接到产业集群的“优化”这个焦点上,通过“优化”来发挥市场的机制和企业的能动性,将文化产业的企业上游、下游配套企业精准链接到汕头的动漫玩具、光盘音像、印刷包装及礼品文具四个文化产业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经济,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帕累托最优发展。

第三,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以文化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把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结合起来,有助于汕头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实现“弯道超车”。通过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园、华侨试验区的侧重不同,文化产业属于宏观层面,文化产业园属于中观层面,华侨试验区属于微观层面;但是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与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愿景:华侨试验区→文化产业园→城市创文→美丽汕头

把华侨试验区及文化产业园发展与汕头“创文”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创文”深化发展。通过“创文”最终实现建设美丽汕头的愿景。把华侨试验区暨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纳入汕头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

第一,以大文化产业推动全面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华侨试验区与汕头文化产业园,需要有“大文化产业”思路。

所谓“大文化产业”思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发展大文化产业。不仅要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推动十大类别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应以文化产业推动所有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汕头经济转型升级;其次,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汕头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再次,继续推进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第二,以文化产业园推动建成美丽汕头。不仅要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而且要通过建设华侨试验区与汕头文化产业园,提高汕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汕头市民的素质和修养,提高汕头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最终建成汇集“智慧汕头,开放汕头,宜居汕头”为一体的美丽汕头。建成美丽汕头,可推动招商引资模式的转变。把现有四处招商的压力变为“筑巢引凤”后形成的动力,实现用城市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吸引人才与资金。

(四)发展推力:PPP方式

发展文化产业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与受众为服务对象。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及补贴;但是,政府只能发挥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依然需要从市场中寻找。

第一,汕头要充分利用特区优势,利用华侨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经营业态创新,通过创新引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主要投入资金应该面向市场,而不是依靠政府。政府在华侨试验区的角色是“规则的制定者,政策的倾斜者,纠纷的裁判员”。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主要来自市场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以企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园,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产业园。

第三,通过PPP合作形成公私共建、共管方式。运用好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华侨试验区暨汕头文化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种模式因为有制衡公权力的其他所有制成分的资本参与,更能有效地保障创新引领原则的贯彻落实,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益,提升项目建设的效率。

(五)华侨试验区空间范围内的创新发展模式

华侨试验区文化园发展模式重在创新。只有围绕“文化”强调“创新”,才能充分体现华侨试验区的核心价值,从新高度加快建设华侨试验区。

1、“综合+多元”的产业布局

文化产业园各有不同,凡是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创新是共性,融合发展是趋势。华侨试验区应该坚持“产业多元结构,布局融合交叉,管理人性服务”。多元化产业结构也是“人性化”的体现。人性化是现代建筑的重要标识。

第一,园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应该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文化产业必然与旅游、观光、休闲、餐饮、购物等行业结合起来发展。

第二,文化产业园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应该提供金融、商贸、办公、休闲、居住等各类服务。也应该建设娱乐场所、休闲场所、城市公共绿地、观海长廊等。

第三,园区的企业不能只有文化企业,而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园区应该汇集企业集团、创投公司、银行、金融机构、品牌公司、跨境电商、设计公司、网络公司、研发机构、电影院。

 

2、“开放+低碳”的设计理念

设计的开放性体现在:首先,建筑多采用玻璃外墙,钢架结构,尽可能拉近建筑与人的距离;其次,每栋建筑占地面积小,层高低,建筑之间的街道都是公共开敞的,行人可以随意穿行;再次,园区没有围墙,没有卫门,365天全日制开放。

设计的低碳理念体现在:首先,建筑之间的街道合理布局,具有自然通风的功能;其次,公共空间要多设置绿化带,规划单车道;再次,建筑房顶配置太阳能发电,部分建筑外墙采用垂直绿化,或者玻璃采光。

(六)华侨试验区空间范围外的拓展发展模式

坚持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以互联网+思维,将汕头看成一个整体,把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集聚地,通过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全面推动汕头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推动汕头文化产业园的创新发展。

通过华侨试验区牵头,利用好互联网+所具备的跨空间管理优势,把星罗棋布在汕头不同区域的现有与潜在的文化产业园串联起来,通过聚合与整理,形成汕头不同区域各具特色文化产业园发展格局,从而实现华侨试验区建设与文化产业园建设的融合发展。

对于华侨试验区空间范围外的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突出的特点是“文化+旅游”,或者 “文化+旅游+小城镇”。

 

1、依托村落区位:特色村镇文化产业园

利用华侨试验区及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契机,把汕头现有文化企业的产业优势提升文化产业园优势,形成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结合、文化创意与文化研发结合的文化产业特色村镇,打造依托特色村镇建设的开放性文化产业园模式。

2、依托大学区位:汕大、广以周边文化产业园

利用华侨试验区及文化产业园的辐射效应,利用华侨板的融资功能,按照以大学为区位依托的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推动在汕头大学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周边区域建设文化产业基地。为高校附近的文化产业园配套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鼓励举办活动和开创项目,发挥文化软实力。

目前,汕头大学周边被农村、工业区包裹,缺乏商贸、金融、公用设施配套,推动园区与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形成相得益彰发展的格局,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大学带动周边区域以及全行业发展的功效,最终打造成为汕头、乃至粤东地区集“教育,科研,文化,设计,金融,商贸,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价值高地。

3、依托老城区区位:小公园及周边的文化产业园

利用华侨试验区及文化产业园的辐射效应,利用华侨板的融资功能,借鉴以传统特色城区为区位依附的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推动汕头小公园及周边老城区的商业综合改造,开发老市区特色街道、特色建筑、特色小吃,发掘汕头开埠文化馆和侨批文化历史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小公园及周边老城区改造的预期效应,显然优于1860等人造景区。不仅可以活化旧市区,美化市容,繁荣商贸,吸引游客,而且有助于建筑文物的保护。

(七)推动华侨试验区暨文化产业园的五大措施

1、设立文化产权交易所

在华侨试验区内设立“版权登记大厅”。首先,提供为国内外各项作品著作权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提供受理、代理、审核和发证服务;其次,合作开展文化创意孵化器建设、国家级版权贸易基地建设,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加快汕头文化产业发展,关键是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资助力度。汕头加大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方面表明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决心,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当地企业进行原创作品的研发。具体来说,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意识;要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好原创文化企业合法利益。

2、建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创新,是指利用金融政策、组合金融工具、运用金融资产来助力于文化产业创新主体,推动文化产业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系列金融活动。

第一,文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对象是高附加值文化产业。在金融支持创新的实施中,金融的本质是资本追逐利润,哪个产业能更好地实现利润,金融资本必将向该产业集中。与文化产业相比,建筑业、制造业等产业因为能更快实现市场交易从而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本青睐,就市场交易价值,传统文化产业无任何优势而言,从商业意义上说,只有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才能获得金融创新支持。

第二,文化金融支持创新的核心在于创新金融运营。正是由于对象界定为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这样就能较好地满足金融逐利的特征,其核心就变成了如何创新金融运营来实现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发展。那么,就文化产业的评估方法、风险控制、投融资手段、衍生产业估值、补贴发放、贴息支持等金融活动都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第三,创新各类金融行为支持文化产业的集群优化发展,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汕头要优先将符合上市条件的文化产业企业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加以培育、辅导和推介,推动更多优质文化产业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资金需求和规模扩张需求的已上市文化产业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并购和重组。另一方面,可以将风投模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项目池模式、品牌推广型模式、信托债权基金、集合票据、私募股权融资乃至众筹模式等多种金融创新工具综合运用,提供给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权衡利弊来进行支持和选择。

3、推动互联网前沿技术+文化

创新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超过其他产业,因此,把互联网最新的前沿技术引入推动文化产业非常重要。

第一,结合汕头的经济转型、产业导入、文化传承与保护等课题,以创意、管理和资本介入,布局IP文创、VR内容产业,推动古村落生态旅游和旧城改造。

第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

4、建设“数字特区”文化产业园

用好海底光缆资源,以华侨试验区为中心的东部文化园区为点,在“互联网+”时代,打造一个“数据特区”。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升广东省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中的重要性。汕头是已开通运营的亚太二号(APCN24)、中美(CNUN)、亚欧(SEA-ME-WE3)、东南亚-日本(SJC4条国际海底光缆和计划建设的金砖国家光缆的登陆站,也是国际海底光通信骨干网络几大最重要的登陆站之一,这是汕头独特的地利优势。

第二,有助于吸引国际创新型及高科技企业的入驻。国际高科技企业、国际互联网企业落户“数据特区”,可以带动总部经济,吸引人才,留住大学生,促进CPU、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互联网技术发展,全面打造广东省的总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有助于发挥特区新优势,为提升中国改革开放的水平,扩大改革开放水平进行广东实践。

5、完善引进人才机制,吸引大学生留汕发展

对汕头统计局相关分析显示:汕头劳动力市场供应不充分,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从省外迁入的劳动力并未形成规模效应。作为区域经济龙头的汕头并未形成明显的人才聚集效应。

为此,需要通过文化产业园串联产业、人口、资本等核心要素,推动分布建成美丽汕头,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大学生留汕头发展。

第一,强化政府引导,强化政策倾斜,例如:简化引进程序、设立人才基金、建立人才公寓、人才税收优惠,或者政府提供充分有吸引力的人才岗位,或者设立人才奖励基金、评选优秀人才、鼓励人才以人力资本入股创业、建立高端人才交流平台等。

第二,制定优厚的吸引人才政策,对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要在住房补贴、子女入学、配偶择业、个人所得税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三,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提高知识产权的评估和使用价值,鼓励知识产权专利投资入股,对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高端人才,可以实行年薪制或股权激励。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

综上所述,应该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以发展成为粤东文化产业领军城市为目标,以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为愿景,利用侨乡禀赋,发挥特区优势,积极探索经济与文化两翼齐飞、华侨试验区与文化产业园发展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创文”活动深化,为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及2020年广东省总体实现基本现代化而做出汕头独特的贡献。(注:本文系汕头市2016年度社科规划课题成果,有删节。)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 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大楼六楼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1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